TreeviewCopyright © aleen42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aleen42

1. 目录

[TOC]

2. 文章

2.1. 人是怎么废掉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07087/answer/321913371

  1. 发现短期的努力无法带来超额的回报,就因此放弃了努力。这点在聪明人身上尤其明显。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之后,事物的复杂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所有回报的获得周期变得越来越长,需要投入的努力和坚持也越来越大,而之前自己所仰仗的聪明,对结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2. 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症状轻的:沉溺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加快时间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来得更快)、种马小说(意淫人能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症状重甚至犯法的:赌博(轻易获得「金钱」)、吸毒(轻易获得「爽」的感觉)等。
  3. 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无需太多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深度较浅的娱乐、八卦、体育新闻等),不愿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后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由于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4. 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有两类:① 习惯于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来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如:和运动员比学习成绩,和学霸比体育);② 习惯于拿别人做事情 A 的时间来做事情 B,来假装自己在事情 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节假日做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但也仅仅是在节假日才能如此)。
  5. 过度依赖「既有可行路径」: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骗自己很充实。没有改进,便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于是需要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消耗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
  6. 封闭「强化学习」的通道:在学习或接受信息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麻痹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比如,天天学英语,却从不写英语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时间刷知乎,却从不写答案、写总结。

2.2. 内卷的根源及答案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8379161

1.资源的稀缺性是内卷的经济根源。资源越稀缺的领域,内卷就会越严重。

注:“但是从理论角度而言,"内卷是因为狼多肉少"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认知。从历史角度而言,人均资源和内卷程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中国的"内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正是在人均经济资源大量增长后才开始的么?2000年之后才逐渐开始出现"内卷"的。所以首先这是一个"不公平"所导致的问题。其次,那些只分配到少数资源的大多数人,没有去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体系,而是想着如何去成为获取多数资源的少数人。”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ZaeQ1kL

2.对资源分配的绝对性控制是内卷的体制性根源。绝大部分内卷是资源控制者通过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而产生和加剧的。资源控制者通过利出于一孔,人为制造内卷,强化控制。

3.丧失多元性是内卷的社会性根源。对人的评价,个人价值的实现标准,被认可的生活方式这些本应该多元化的领域被塑造成单一的,有成败区别,高低差别的身份标签,导致千军万马只过独木桥。

注:独生子女普遍化;99年开始不断高考扩招,21年开始研究生扩招

4.缺乏破圈的能力是内卷的内在根源。个人能力单一,只适应一个领域或者环境;长期从事技术性、事务性等消耗性工作;个体差异化竞争优势越来越小,都会导致个体实力无法对抗资源控制者强加的规则,并且没有勇气离开资源控制者,就只能选择顺从并越来越依附资源控制者。

5.无法形成群体合力是内卷的人性根源。“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中国没有结社自由。工人无法组建劳方自己的工会,只可以以个人身份与企业整个资方讨价还价,而不可以组织起来形成“劳方”与资方讨价,弱势显而易见。如此弱势的员工,除了走人,就只有降低要求了。不断的降低要求,内卷就出现了。遇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去想怎么团结起来打破资源控制者的垄断,而是选择比同伴更加顺从,以求占有同伴那部分资源和利益,最后彻底变为附庸。

综上,要消除内卷就要:1.做大蛋糕;2.打破分配垄断;3.重塑多元化社会;4.塑造说走就走的个人破圈能力;5.团结起来以行动说“不”。(背后需要整个社会的革命)

2.3. 内卷

新采访——專訪:高考制度並非中國「內卷」的根源

放弃式躺平和退出式躺平

"内卷"的对立面不是"躺平",至少不应该是放弃式的"躺平",因为努力还是必要的。放弃式"躺平"就是什么都不干,这个其实很难,只有那些在一线城市拥有多套房产收租的人方才能做到。而另一种"躺平"是退出式的,我称之为积极"躺平",也就是说不参与这个"内卷"游戏,不削尖脑袋去争当"人上人"。虽然不放弃努力,但却有着别的思考,在解决生计的基础上寻找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做那些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别人也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所谓"退出",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想清楚以后扎实地去做。也许这会让人生活得相对清贫,但不会有意义方面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总而言之,中国需要从物质生产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产,这里包括关怀、娱乐、艺术、教育、休闲等多方面,有关"意义"的问题也会越来越重要。

原文——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网页存档) 摘自 编程随想博客

2020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现在则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人们可以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识别出内卷,可以说是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

农耕时代——Mark Elvins“高水平陷阱”是说,中国在很早就在农业技术、行政管理,还有社会组织、人力动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达到高水平之后一直就没有突破。农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就没有变化。Mark Elvins 的解释是指在17世纪以后,中国基本上开垦了所有能开垦的土地,土地没有增长,但是人口一直在增长。人口的增长靠什么来维持?主要就是靠精耕细作,靠这种非常内卷的方式。

当今时代——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死循环的陷阱。(…….原文论据不清晰)

如果说原来内卷指的是一个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这么一个结构性格局;那么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所以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在小农社会里面,它体力上很累,但是不会有今天这种在精神上的这种折磨。

  内卷背后:高度一体化的竞争

在职场,我们说内卷是对现在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英国和德国等并没有出现这种“内卷”现象,所以它是有一点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卷背后,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

  首先当然是市场竞争。但是很多竞争其实不是市场性的,比方说你教育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市场性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育人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它会模拟市场竞争,比如高考就搞成像市场竞争一样,让大家来拼命地竞争。

  然后“高度一体化”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不分化,大家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工作憋屈了去开个面馆不行吗?不行。 “三和日结工”直接退出竞争了,这个怎么行?在中国,大家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说你要往上走,而且不允许你往下走。研究生去麦当劳应聘?你有没有考虑你父母怎么想?直接是牵涉到情感问题和道德问题,好像是一种背叛。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社会阶层往下走,在道德意义上是背叛,到了这个程度。

全国人民朝着一个目标去,要多赚钱,要买一百多平的房子,要买车,一定要成家等等。这个线规划好了,大家高度一体化,都要在这样一个市场里面争夺同一样东西。

事实上,这种由十几亿人形成的同质化的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少数精英的意识,使得剩下的90%的人认为自己不值得以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这导致了大多数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从根本上不满意。我称之为“悬浮”状态,即对自我的否定。这是目前中国人焦虑的主要原因。我们都尽力过“别人的生活”。大家都知道贫富差距太大,而且还会越来越大,但是却没有去深刻思考背后的社会制度问题,而是奋力竞争,希望比别人先“上岸”。

我们的竞争不允许失败和退出

看一些比较成熟的社会,大家安生了并不是因为说大家觉得没有希望了,而是说把你的希望你的努力重新分配。你看到自己的特长,看到自己的兴趣,然后有很多不同的渠道,活得好的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他并不是说努力没有用了,而是说大家各自去找渠道,这样的情况下会有安生。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末班车过了,但是我们又不愿意开出新的赛道来。所谓内卷性不仅仅是说竞争激烈不激烈的问题,而是说盲目竞争,明明知道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

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不知道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值得去生活。整个社会的稳定,整个社会的所谓发达都是靠这种白热化的竞争维系起来的。

2.4. 主动创造才是学习,被动消费只是娱乐

当我对某项内容的参与是主动且努力的时,那么它就是学习,当它是被动的时候,它就是娱乐。

当我创造自己的内容时我在学习。当我消费他人的成果时,我只是放松。

2.5.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2.6. 个人主义的体现

慕课: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美国,宗教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信仰自由之中;

经济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自由经济体制之中,

文化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人本主义思想之中;

政治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民主理念之中;

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之中;

社会生活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尊重个人隐私和维护公共秩序之中;

家庭生活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平等之中。

2.7. 国际歌

完整版《国际歌》歌词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压迫的国家,空洞的法律, 苛捐杂税榨穷苦; 豪富们没有任何义务, 穷人的权利是句空话; 受监视的“平等’呻吟已久, 平等需要新的法律,它说: “平等,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矿井和铁路的帝王, 在神坛上奇丑无比。 除了搜刮别人的劳动, 他们还做了些什么? 在这帮人的保险柜里, 放的是劳动者的成果。 从剥削者的手里, 劳动者只是讨回血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王用谎言来骗我们, 我们要联合向暴君开战。 让战士们在军队里罢工, 停止镇压离开暴力机器, 如果他们坚持护卫暴君, 让我们英勇牺牲, 他们将会知道我们的子弹, 会射向自己国家的将军。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2.8. 南风窗

咳嗽、贫穷和爱无法隐瞒, 恰如真理、正义和趣味不能逃避。那些比日常更具象、比时空更谣远的,其实比我们的生活更碎片、离我们更近当真相来临,我们绝不放弃, 漫长的对视,看见你的心跳,轻风乍起骤雨来袭。——何子维,南风窗记者

2.9. 一本正经地玩游戏,以对抗乏味

《南风窗》2018年第25期 对抗乏味

在一些小资的咖啡馆,或者民宿,可以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

曾经,那是比“Windows”更重要的文化窗口它让人们在劳作之余,不乏味。而现在,它已经以古董的姿态出现,用来纪念过去的精彩。它从一个曾被无数惊奇和渴望的目光注视的窗口,变成了一个呆滞的盒子。

我们并不像古人那样认为什么都是过去的好。只是想到了今天,电视机已经从一个立方体变成了一块平板,更大视野,更清晰,更多的技巧和特效渲染,然而,却更乏味。

通电的机会越来越少,那只是一块黑板,而且还没有年代感唱歌选秀,从2004年至今,黔驴技穷:电视相亲,一档节目一做八九年,味同嚼蜡;抗战剧集,从悲剧变成喜剧再变成神话,啼笑皆非。

何止是电视。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让人兴致盎然的东西呢?

色声香味触法,挑逗眼耳皇舌身意,但每一次夸张的出场之后,都发现不过尔尔生存不成问题,生存的价值成了问题。肚子没问题,心灵就出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刺激。而刺激,就像讲笑话,一闪即逝,笑不了第二遍。糟糕的是,一次一次的一闪即逝,却把我们的心灵磨出了更厚的老茧,更难被刺激,更难被满足。就像一个人,穿着无缝的铁甲,挠不了痒,皮肤却一直在过敏,奇痒难忍。

以上文字描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当下社会,一个叫作“后物欲时代”的社会。它在精神上和金钱走上了同一个轨道,就是为获取而获取,为刺激而刺激。

当我们在放眼可见的世界里实在无法继续找到值得放大和共享的新鲜事物的时候,就只能往地底下刨。刨出来一些少见多怪的东西,就要对它进行包装告诉人们.这就是现在最有价值的存在。

创地者叫作资本,包装者叫商业机制。然后很多原本就在那,没有多少人去嗅去闻去触摸甚至未曾感知的事物,突然就在一口大锅里沸腾起来,添加了很多佐料之后.芳香四溢。

这个味道并不是原味。然而有什么关系呢,有了新的味道才真正重要。当一个人穿着铁甲奇痒难耐时,任何一个缺口,都会诱使他把手伸进去。2017年和2018年,几个缺口打开了,说唱、街舞、电竞......

物质越丰富,会让人们越逃避严肃,对宏观治理、终极问题愈益缺乏关怀。而逃避严肃,又会让意义感愈益无处安放。

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把游戏转变为严肃,一本正经地玩游戏,以对抗乏味。

2.10. 与结构性的弱者站在一起

与弱者站在一起。弱者是指结构性的弱者,而非精神上的弱者。

2.11. 不要伟大,要快乐。赞美即奴役

2.12. 痛苦无可避免,但磨难可以选择

2.13. 强者的特权就是无需对弱者展开想象

2.14. 忍耐不是美德,愤怒才是

2.15.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2.16. 你现在不会马上去做的事,以后也不会做

2.17. 女性拒绝胯下生出歧视女性的性别

(部分源自韩国女性权益倡导者之一郑淑妍的演讲)

我的胯下不能生出歧视我的性别,我的血肉不能变成刺向我的尖刀。

如果我胯下诞生的世界压迫我,那我就不让这个世界诞生。

奴隶能做的最大反抗就是不生奴隶”

2.18. 孩子嫌少毕业嫌多35打工嫌老65退休嫌早

在这样一个人被极致工具化,被当作韭菜,牛马和人矿的国家,出生的孩子被认为太少了,毕业的大学生被认为太多了,35岁的打工人被认为太老了,65岁退休被认为太早了。

2.19. 潘德明:七年环球徒步骑行1930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进的,以谋世界之容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这是潘德明写在自制的《名人留墨集》扉页上的“旅行世界自叙”。

1930年6月下旬,潘德明从《申报》上看到上海有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徒步走遍亚洲的报道。这个步行团在宣言中慷慨激昂地疾呼:“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潘德明随后赶去加入,但最后在清远时只剩下他一人继续前行。潘德明经越南、柬埔寨、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再乘船渡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非洲大地。之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至希腊,开始了欧洲之旅。后又跨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乘“欧罗巴”号邮轮到美国。在美国游历一年后,经加拿大、古巴、巴拿马、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回到祖国云南。潘德明用7年时间,行程数万里,游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留下许多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中,有所到之地加盖的邮戳,中外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20多个国家元首签字的《名人留墨集》,总计3本,重约4公斤。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到上海,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潘德明将为勘察青藏高原而筹集来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出来,支援抗战。

2.20. 竞争说明同质化,原创才能避免竞争

如果你有原创性,就可以回避竞争。基本上,如果你与别人发生竞争,那是因为你们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有所不同,就可以减少竞争,或者不存在竞争。所以,不要模仿他人。

-- Naval,美国著名风投家

2.21. 批判政治正确伪善者追求真善吗?

摘自北大戴锦华老师

(政治正确是一种概念,旨在避免语言、行为和观点中的歧视、偏见和排斥。它强调对少数群体的尊重和包容,并试图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欧美的日常生活当中,PC/政治正确的最大的问题是流于表面化的伪善,它变成了一套可操练可表演的元素,任何一个有教养的美国男女都可以演练的规则。因此在各种会议上,不会出现chairman,一定是chairperson。仅此而已。

问题是,这样的改变,的确改变了性别本质主义的认知吗?改变了社会不平等的事实吗?

但是,我的确对于中国目前对政治正确的全面的清算持有极大的保留。 因为,当你窥破了政治正确的伪善的时候, 是否追求的是真善?还是指斥伪善, 把善也指斥为伪善?职责之后你给出的替代方案是什么?指斥伪善,那么善的位置在哪里?在某些论述中,似乎任何善行与善意都只能是伪善的表演。 于是, 好像今天的世界只有伪君子和真小人,那么君子不存在吗?

2.22. 女性的不幸在于不被要求努力奋斗

波伏娃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2.23. 伟大的头脑讨论见解信念

伟大的头脑讨论见解信念,平庸的头脑讨论事件,狭隘的头脑讨论他人。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当我们谈论人或事件本身就是目的时,问题就来了。说别人坏话、八卦或被动地关注新闻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没完没了地抱怨或闲聊人/事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但专注于变革性的想法会。当然,假设我们对它们采取行动。

2.24. 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部落

  1. 定义

    •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是一种被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的受众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借此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间的强关系,达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并尽享地理套利红利,全球移动生活的人群。
  2. 核心理念

    •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组成元素: 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 及其终极目标:Live a rich life。
    • 数字游民的终极目标既不是单纯为了旅游, 也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更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对于更高生活品质和自由度的追求。
  3. 核心1——地理自由

    • 当数字游民达成了地理位置自由后,『地理套利』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优质选项。
    • 很多人都听过『购买力』这个概念,它的本意是说同样一笔钱,在不同的地方能买到的东西多寡是不一样的。
    • 地理套利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地追求绝对高收入是没有意义的,如何借助地理位置自由,让自己赚到的钱更值钱,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才是最聪明的活法。
  4. 核心2——时间自由

    •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的第二重要务是要达到时间自由,提高被动收入比例,停止用时间来换钱,让自己变成一个有『闲』的人。
    • 为什么996这么遭人厌恶?因为它背后的隐含的逻辑是一个人需要用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精力最旺盛的三十到四十年来换取足够的积蓄,让自己退休后可以去做自己年轻时候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 我们不难发现,996 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且不说一个人工作40年是否能保证攒足够的钱来做这些事情(事实表明,绝大多数人的退休金不足以满足这个条件),如何能够保证自己退休后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其实才是最大的问题。20岁时候想做的滑雪,冲浪,潜水,蹦极到60岁还有能量和胆量去尝试么?
  5. 新工业革命使得终结资本对劳动的异化成为可能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资本让劳动产生了异化,前两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后果之一就是劳动者逐渐失去了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掌控权。
    • 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在逐渐将工作地点和工作之间的强关系解绑,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的异化产生了逆转效应。
    • 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转变成开荒拓土的农民10000年后,他们再一次重新获得了旅居/定居的选择权。 而今天的数字游民恰恰就就是第一批通过生活方式设计获得这个特权的弄潮儿。
  6. 意义

    • 成为一名数字游民,意味着你将彻底与浪费生命的通勤告别;
    • 意味着你可以实现自己想走就走的终极旅行梦想,用更慢地脚步丈量整个地球;
    • 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实现地理套利,让自己赚到的钱更值钱,逃离拥挤昂贵的一线城市,去那些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性价比更高的城市居住;
    • 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在当打之年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7. 实践方式

    • 根据地理自由和时间自由,可以分为:自由职业、远程工作、创业、投资。
    • 前两者是只实现地理自由地工作,后两者则是进一步实现了时间自由的工作-生活平衡。
  8. 内容创作与输出

    • Naval曾在他的著名的长推特“How to Get Rich”中说:“代码和自媒体是数字时代的致富新杠杆,你可以利用边际成本基本为零的软件或自媒体内容创造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
    • 这句话实际上给所有准数字游民们指明了两条通过互联网赚钱的康庄大道:1.通过写代码创造一款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付费软件/服务;2.创造一个持续为受众提供某种正面价值的自媒体。
    • 我们不妨把内容创作与输出当成一种“High quality leisure activity”(高质量的休闲活动),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前者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创造和输出,而后者只是一种被动的输入性的消遣(例如刷剧,看电影),毫无疑问,前者虽然累一些,但是其带来的满足感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2.25. 骂脏话应该区分欺凌和反抗

骂脏话应该区分辱骂的对象。脏话的含义也因此可以分成:是实际上欺凌更弱者,还是在反抗上部的权力结构。

2.26. 邮件的好处

尽管国内不流行使用 email,但我感受下来,email 仍是弱链接最好的沟通方式,它浓淡相宜,不会像即时聊天软件那样打扰你的生活,也不会像社交媒体那样让你沉迷其中,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躺到你的信箱,等你有空的时候再来看看。

2.27. 真理无法仅用数学和逻辑学证明

明希豪森三难困境

德国哲学家曾经提出,凡是使用数学和逻辑学证明的命题,不可能是绝对真理。

或者反过来说,绝对真理不可能用数学和逻辑学就能证明。

理由是如果要证明真理,论证必须有可以依赖的前提。但是,前提是否正确也需要论证,那么最终只有三种可能性。

  • 循环论证:论点与论据互相支持。
  • 无穷倒退:论证的前提没有尽头。
  • 武断终止:论证终止于一个广泛接受的前提,不再对这个前提进行论证。

这三种可能性都不够理想,故称为"明希豪森三难困境"。

在当代知识论中,融贯论接受循环论证,无穷主义(英语:Infinitism)接受无穷倒退,而基础主义则接受终止论证。

明希豪森男爵是德国民间故事里面的一位虚构人物,陷在沼泽时,曾经拉着自己的头发逃出了沼泽,常用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这告诉我们,数学和逻辑学是有局限的,它们必须建立在一些无法证明的、公认的公理之上。

2.28.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气质和吸引力

Paul Graham 的文章 Cities and Ambition(翻译版:市井雄心)。

每个城市都在对它的居民们散发着一些讯息。有的地方告诉你,你应该过得舒服一点儿;有时候,你听见的是嗡嗡作响的雄心。纽约就希望来的人都能赚更多的钱,剑桥就希望人能更聪明一点,硅谷则希望你能改变世界,巴黎希望你做事要有风格do things with style,真心关心艺术。如果换成国内,可能就是北京更崇尚圈子,上海更认可财富,深圳更鼓励拼搏。

我听到城市传递的消息有:财富,风格,时尚,健美,名声,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智慧,社会阶层以及生活质量。

有些人16岁就知道自己一生的目标,但对于绝大多数有雄心的年轻人,领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比「天生我才有啥用」早一点儿。他们知道得做点不平凡的事情。只是还没确定是要做一个摇滚明星还是脑外科医生。这也没什么错。只是如果你壮志在胸,就得反复试验去找到去哪里生活。你要是在一个城市过得很自在,有找到家的感觉,那么倾听它在诉说什么,也许这就是你的志向所在了。

2.29. 见过世面四个维度:上/下/内/左右

见过世面,有四层。

第一层,知道天有多高。 知道这个世界的顶点在哪里,最好吃的食物,最贵的衣服,最富有的人,最奢华的生活是怎样,最远的地方有多美。 大部分人的“见过世面”停留在这一层。也最简单,只用抬头往上看就可以了。

第二层,知道坑有多深。 知道这个世界最深的坑在哪里,最穷的地方,最黑暗的人心,最贫困的家庭,最阴暗的角落有多么潮湿。 到这里,已经大部分人做不到了。因为黑暗的地方无法远观,需要身体力行的走下去,待在别人的泥沼里去体会他人的苦难。知道这个世界的下限不是教科书上写的应然,而是人间烟火中那些走投的无路实然。

第三层,知道我在哪里。 天高三万丈,地深三万仞,人身7尺不足,我们在这天地之间处于何处?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难,因为我们会被自己迷惑。 我们有时候会被眼前的成就而膨胀,而忘了自己只是站在高处并不会飞翔;有时候又会被身边的困顿打压盲目自卑,对那些生活在世界更底层的人视而不见。 “知道我在哪”,其实已经解答了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之一。“知道我在哪”,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起点,同时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边界。 人生不再会盲目追求虚妄,亦不会随处自我放逐; 不追求最高,不自暴自弃,知道用怎样的力道生活,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结果。 这样的人已是开了天眼,得了大智慧。万里挑一。

第四层,知道世界还有左右。 这世界不只天高地迴的上下之分,还有三千大世界的芸芸众生。 这个世界不只有高矮,不是一维的一条线,而是无穷大的三维世界。 这世界所有众生皆不相同,他们不在我们上下,而更多在我们左右。每一种世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阴暗和美好。 充分包容每个人的不同,充分理解每一种存在,为他人的欢喜而欢喜,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 不再追求高矮,而去追求阅尽这繁华世界,沉浸于人间烟火,普度众生。 这一层的人,一千年能出一个。

你的问题是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其实答案很简单: 尽量向上看的足够高, 尽力向下走的足够深, 尽我所能心如明镜知道自己在哪, 尽心理解左右芸芸众生。 能做多少做多少。

2.30.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出自《野草·希望》,是他译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某首诗中的句子

Hanem, barátom, a kétségbeesés csakugy csal, mint a remény.

这一句话被google translation直译为 But, my friend, despair cheats as much as hope。当然csal在英语里也可被译为deceive,这样就有“欺骗”的意思了,这也应该是鲁迅所译“虚妄”的来源。

绝望的存在性和希望的存在性是一样的:都不存在。

2.31. 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成为异类

2.32. 未来很多人是结构性的多余

人在大规模地 进一步地被废弃。在最朴素的意义上是一轮新的自动化。因为这场新技术革命是一个全新的分化。 这个分化直接地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它表现为一部分人被彻底放逐。他们不是过剩劳动力,他们是结构性的多余。

2.33. 大女主影视实则在复刻男权逻辑

我觉得在大女主的电影当中,女性主人公的生命逻辑、她们的统治逻辑、她们战而胜之的逻辑基本上是对男性逻辑的复制。在这个故事当中,是一个女帝、是一个女皇、是一个女主管,和这是一个男帝、男主管其实没有不同。它可能只是更增加了比如说美丽的女性形象这样的一个元素。

2.34. 女性主义力量在于看向社会边缘人

女性主义最重要的力量是我们拒绝本质主义的刻板化印象,是在于我们尝试朝向世界,看向主流社会当中种种边缘的弱小的另类的人群。我梦想的世界里,人们尊重差异,不会用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会以暴力改变他人。我的梦想,是始终拥有梦。

2.35. 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有选择的

抑郁是一种选择,自由也是一种选择。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有选择的。

2.36. 人类所有问题都源于无法独自静坐

“All of humanity's problems stem from man's inability to sit quietly in a room alone.” ― Blaise Pascal, Pensées布莱兹‧帕斯卡 我们与外界互联,却无法与自身产生联系

2.37.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38. 学习总是一些痛苦加一些意外之喜

【放学以后播客】 在这个不断下沉的世界,去学习,然后输出,就是去创造活下去的意义。

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和代价机制。

给自己两个任务,一个简单一个难。可能待办的只有难的学习任务会不敢开始,所以可以先做简单的进入状态。

要实现英语自信,就要用耳朵和嘴,而不是眼睛和手去学英语。也就是去听和说,而不是读和写。

影子跟读学语言,听别人说,然后自己开口说。

2.39. 挑战应该是挑战你必须做的事情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2021)

人们总是说他们想挑战自己,但这些挑战都是假的。很多中年人跟风去爬山、去健身,但他们做这些常常是因为遇上了工作与生活的困境,想要逃避。那些都不是挑战,你可以不去爬山,也可以不去健身。

但是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的、应该做的,他们却不做,因为他们害怕这些事,或者他们觉得很难做成,或者自己不擅长。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挑战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你应该去面对你真正的挑战。

2.40. 人们从沉默中学习,而非话语

腾讯三年

进入腾讯三年,期间的感悟和辛苦都只有自己知道,就像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说的:人们都是从沉默中学习,而不是从话语中学习。

我喜欢把人分为两类,一种是看见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嘲弄一把(或者叫黑一把),另一种是看见任何事情都能想想自己从中学到什么的。前者是话语的世界,后者是沉默的世界。

2.41. 爱上北上广深

爱上北上广深

在QQ空间看到这样一段话,大意说的是毕业留在家乡更好,至少不要走太远,否则会经历累死累活独自承受,种种不便无法享受低消费高幸福。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确实有过这样的困惑,钱确实比小城市赚的多一点,但是赚多少都不够花,工作一年几乎攒不到钱,那时候的心情是非常纠结的。

但是现在,她很庆幸当初留下了,也开始觉得深圳是比成都更好的城市。我的想法已经渐渐清晰起来。年轻人应该多挣钱,与此同时,除了稍微留一点去投资理财,其余的全花掉。

首先,为什么要多挣钱?

钱只是数字,它代表你提供的服务有多大的价值。在小城市赚的少,大城市赚得多,为什么?因为大城市的人提供的价值普遍大一些,他们在给社会做贡献。在小城市“有车有房有体面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在混日子,我这样说会显得有点刻薄,但大部分人就是如此。

“遇到麻烦事整个家族一起解决”,因为小城市里生活,关系网重于能力,没有关系网几乎什么事情都办不下来。但是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即使一个人,很多事情都好解决,政府也(相对)有效率。

“有事情只能自己解决”这是专业主义的态度。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专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依赖跟其他人的关系,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吧。

为什么要多花钱?

过于节省的生活其实是对社会经济不利的,是经济凋敝的表现。大家都活跃地交换自己提供的服务,并享受其他人的服务,社会才会涌现更多高效的服务。

最后,花的钱多了,也会更加努力地思考,如何让自己提供最大的价值,以获得对应的金钱认可。

最后,为什么往往能看到“逃离北上广深”的文章,看不到“爱上北上广深”的文章?因为离开的人(或者根本就没能力来的人)需要一些“理由”说服自己是明智的,而在北上广深认真生活的人,根本无需理由。

2.42. 消费多买体验,而非实物

美国自驾游记(一、准备)

钻戒什么的,我也没有买。我说去美国要花几万块钱,确实没有经费买钻戒,先欠着吧,以后买给你。她虽然不怎么乐意,不过也被我糊弄过去了。O(∩_∩)O~

这也是我消费的一个原则,尽量买体验,不买实物。因为实物带给人的快乐是瞬间的,买到后递减;而体验带来的快乐是递增的,在记忆里可能会延续一辈子。

2.43. 牌坊与意义----谈消费主义

当生活有了太多来自于物的意义,生活本身的意义就会弥散。现代生活第一个发展的生产力,就是用来定义生活,创造更多的新需求。

一套房子120平米,扫地大概需要十分钟,洗锅刷碗又需要十分钟。看一篇文章,需要十分钟。看一本小说需要两三个小时,有的时候需要十来个小时,如果看到了专著,那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做题一道,有的需要十分钟,有的需要半小时都不会。

这所有的时间,在现代生活主要是消费主义的生活面前,统统被捻为齑粉。

消费主义首先拿出来一个观念,叫做你的时间可以更宝贵,然后推出了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或者是别的东西,洗碗机或者外卖,给人一种用了这些东西节省出了许多时间,能用来提高自己的错觉。第一步就是买。

消费主义又拿出了第二个观念,叫做你的生活要更有品质,各种各样的附属小设施,比如相机,比如耳机,比如手机或者智能家具,以及精修的服装鞋袜等生活用品被一一推出,选择,比较,花费了大量时间。当然,结果还是买。

时间省出来了,东西买下来了,然后省出来的时间没有干一点正事,全部比比比买买买了,这时候消费主义会拿出第三样东西,叫做你需要休息。

那怎么能不需要休息?上班上了一天,上完就是看消费品,又比较一晚上,人都累到要虚脱,如何不需要休息。这时候综艺视频,自媒体视频和短视频就安排了起来,安排到了睡觉。

当生活中到处都是外来的意义,连完整做一件花费三小时的事情的时间都排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指望人会讲出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切合实际,没有经过包装和话呢?

他们又怎么能有自己的思想呢?不过全都是被消费主义规训,从毕业就在消费,把从这家公司挣的钱投入到别家公司去的人罢了。

这样活一辈子,或许有意义,也许没意义,立华我不好评价。

2.44. 神学家Niebuhr的宁静祈祷文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物,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物,并赐给我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2.45. Yak Shaving剪牛毛式即兴学习

Yak Shaving

也许很多人会和你说,一个项目的成功靠的是机遇,营销,Branding,或是文档,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代码质量等等。以上这些固然重要,但对我而言,最重要是开始做一个项目的动机和把它做好的动力,而获得这个能力的最好途径,便是 Yak Shaving。

Yak Shaving 的字面意思是为剪牦牛毛,而引申出来的意思是,当你在进行一个工作时,发现另一个工作还没有完成,你便先去解决那个工作,在进行那个工作时,你又发现另一个工作… 如此往复,让你偏离了原本本该完成的工作,最终却也什么都没有完成。一个实际的例子:

你想烤一个苹果派,所以你去了厨房。 在走廊里,你注意到墙上有一些油漆剥落。 于是你走去五金店去买一些油漆。 在路上,你经过一家面包店,停下来吃了一个小蛋糕。 在吃蛋糕时,你感到嘴里很痛。这是你一直在拖延的蛀牙。 当你拿起手机想给预约牙医时,你看到了你朋友 Cher 正在举行一个聚会的通知。 你不想空手去参加聚会,所以你停下来买了一瓶酒…

更贴近开发者的例子可能就是:你今天打算写篇博客,觉得现有的工具都不太行,花了一个月自己写了个静态网站生成器,最后生成器也没写完,写博客的事情却也忘了。

我猜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Yak Shaving 通常在指一些相对负面的东西,强调做事不专心或是目标不明确等等。而我却觉得,这反而是促成很多事情的重要动力来源。当一个人需要一个工具的当下,他最有动力去解决它把它实现出来。我想要说的是,利用得当,Yak Shaving 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驱动进步的引擎。

而对于如何把 Yak Shaving 变成一件好事,以下是几点我的方法:

  1. 发现问题

我大学四年每天都在想着可以做一个有趣、大家都需要的开源项目,过上全职开源那种自由的生活。而事实是,我花了四年空想,也没有实现最开始定的毕业前 100 Stars 的目标,却在毕业的暑假两个月里,拿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1K Stars。区别在于,四年里我在想的是如何做出别人想要的东西,而后来我在解决的是自己遇到的实际的问题。如上面所说,当你需要一个工具的时候,你最有动力把它做出来,同时作为用户,也最了解痛点和需求在哪里,而当你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不定其他人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1. 解决问题

开始尝试解决一个问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寻找现有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好的解决了,也都满足你的需求,直接用就好了。重复造轮子也许是个不错的学习方式,但是我觉得,既然轮子已经有了,总得有人思考思考如何造辆车对吧。

当你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解决方案,或者是现有的方案你的觉得不太行,刚好你又有个不错的点子,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一只不错的 Yak。

  1. 点到为止

利用 Yak Shaving 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点到为止 – 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如果想法被验证了可行,做到够用即可;如果想法不可行,也不必气馁,丢掉便是了,也许哪天想明白了也可以再捡回来。不必画多么宏大的蓝图和计划,也不必设什么多少 Stars 多少用户的目标 – 你是做给自己用的,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好。重要的是,不要在一个想法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及时回去做你本该做的事情。

  1. 完善项目

作为自己产品的第一用户,你会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时不时去修改一下,完善一些。有空的话可以加个 README,描述一下你遇到的问题的做这个项目的动机,也许可以顺便帮助到一些遇到一样问题的人。

最后,当你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使用让你觉得这是个还算不错的想法,而你也完成了本来该完成的工作,不妨花些时间,写个文档,完善一下功能,宣传一下。能被大家认可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当作一次练习,至少你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如果反响还不错,便会有人开始提 Issue 发 PR,功能更加齐全的同时,你也会慢慢了解到项目可以发展的方向。而这些改动和加强,最终也说不定能更好的解决你最开始遇到的问题。

  1. 发现更多问题

发现更多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多看多尝试。解决和完善问题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你会发现新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亦或是来自社区的 Issue 也可以很好的帮助你找到更多的灵感。Anyway,恭喜进入正循环!

2.46. 疫情打破了生活会一直变好的预期

再见,极客时间

疫情时代,人们嘴里念叨着内卷和躺平,脑子被灌输的是,某一种人生,你不要去想,你不配拥有,你不该去追求。顺从、麻木、妥协、调侃、无助、凑合,很多人的心灵变得苍老,血液中没有希望。

我不希望这样,我们选择尝试生活中的另一种可能,不甘心在世界指定的圈子里跳舞,不愿意重复无数人重复过的人生轨迹。旧事物衰败的时候,正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宏观状况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我相信很多伟大的公司,会在这样的光景里建立。只有真心想创建公司而不是只想快速致富的人,才会选择这个时机创业,同时,他们也会少一些竞争对手,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难的事情。

2.47. 读书等爱好会减轻焦虑丰富一生

年薪百万的迷惘

但我的状态就和你完全不一样,我感觉生活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未知的东西正在等待着我去发现。在几乎没什么压力的情况下,我身体依然健康强壮,积累了 20 年的工作经验,认知升级,操作系统更新换代,除了做产品、创作,还喜欢拍胶片,听黑胶唱机,打羽毛球,玩滑板,旅行,读书……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所以我开了个公司,方便自己继续自由自在的做这些事情。

从本质上看,我的状态仅仅是对这个世界比你多一点好奇心和激情。这可能来自人的天性,也可能来自我读了很多与金钱、技能提升无关的书籍,也就是「无用之书」。对我来说读书总是让人平静和愉悦,读好书其实是和现存或已经离开这世界的优秀作者对话,对话内容往往是他几年几十年的经历和思考成果。多读书吧。

另外,我从不推荐成功学。世界不欠我们一个成功,我们也不欠世界的。如果你能够养活自己,照顾好家人,尽可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淘汰,资金也做了很好的分配,日常收入、稳健投资、保险都有了,那就很好啊。你可以躺平,无所事事,或者看花看鸟,关键是你自己能情绪自洽就可以。

我经常引用李海鹏的话:

老想着成功干嘛呀?就好像我们的智力不足以应付不追求成功的生活似的。

在我看来,这世界上最痛苦的生活莫过于某人娶个日本老婆,因为早上你上班的时候她会在你屁股后头鞠上一躬:“李桑,努力工作!”我努力不努力干你屁事?人生的乐趣不就在于不努力吗?

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自洽,就像你问题中描述的那样,你也没什么雄心壮志,那么培养一些爱好,是很好的选择,因为爱好能为你增加体验,而体验是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礼物。

我以为人活在世界上有这么几件事很重要:

健康,爱情,使命,体验。前三点保证了最后一点。

健康是第一位的,是基本盘,生病了,会打消掉我们所有的雄心壮志,让我们陷落在低谷,所以,我从来不提倡,把身体逼的太紧。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休息。平时呢,通过规律的运动提升身体的免疫力,让自己强韧起来。

关于健康这事,冯唐在《成事心法》里说过,村上在《小说家》和《跑步》里说过,李安在《电影梦》里也说过,年龄大一点,身体就越需要保养和磨砺,要控制,要懂得取舍,而不是任意而为,让身体告警。

爱情就不用说了,罗素说过,幸福的根源之一就是爱情,会带来「狂喜」,这是其他任何经历都做不到的;爱情能减轻孤独,让你对生活不再那么恐惧;爱情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仿佛天堂的缩影。

使命则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给自己的一个定位,你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你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不是让世界变得好了一点点。当我们看到他人受苦、看到饥饿的孩子、看到被压迫的人民、看到被虐待的老人,看到人类的孤独、贫穷、痛苦,内心都会难以平静。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减轻一些这种苦难,不仅为了帮助他人,还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种苦难的受害者。

你才 28 岁,风华正茂。岁月漫长,可以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不要给自己设限。

多读书,多些体验,free your mind。

2.48. 个人命运靠自我奋斗和历史进程

江泽民谈被邓小平从上海市委书记推荐为党的总书记—— 那么人呐,就都不知道(命运),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上海市委书记怎么把我选到北京去了,所以邓小平同志跟我讲话,说「中央都决定啦,你来当总书记」,我说另请高明吧。

2.49. 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世界无聊?

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世界很无聊?

当初惊艳,只为世面见得少。 当时懵懂,爱情是轻舟白袍,桃花开又落。情不知所起,脸红红,心在跳。 当时天真,世界是日月星辰,清风过山岗。白日梦做遍,谁年少,不轻狂。 后来才知,所谓爱情,是青春期过剩的荷尔蒙。 后来才懂,当今世界,是白雪污泥掺杂的一坨。 曾以为会有无限可能的生活,变成了努力活着。 不觉得无聊才怪。

小时候的世界简单得不可理喻,随时握起拳头,为一个小丫头或一只小狗,不惜与全世界为敌。长大后的世界复杂得动魄惊心,选择沉默不语,居然以爱之名说自惭形秽,你爱她却给她背影。

永远年轻,才能永远热泪盈眶。但是,别担心。你得放下小时候对这世界的偏见,那时候自以为人生很有意义的假象。真把那无聊人世看破了,才知人生真味恰在于它的无聊。快找到无聊之味。

你看过足球比赛吧,几十壮汉追着一个圆圆的球猛跑,玩命踢那个无辜的球,竟把全世界都整得如癫似狂。人生那么无聊,所以就学会了在无聊中获得乐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游戏。穿耳洞、理发、扣脚丫或鼻孔、自慰、按摩、纹身、抽烟喝酒、吃饭,人们玩腻了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之后,开始猛踢皮球,猛跑猛跳,猛动脑筋,猛说话,猛哭猛笑,猛猛地活着。

到我死那天,我也不会承认我的一生是虚妄的。

我只承认它确实无聊。

2.50. 成年人如何拯救衰减的好奇心

成年人如何拯救日渐衰减的好奇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感到好奇,通常来说有3种理论来解释好奇的原因。

1、本能论:

本能论认为好奇是我们人类的原始动力,是人类的本能。它就像我们会感到饥饿一样,当饿了就会寻求食物,人一旦感到了好奇的需求,会开始探索,当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个体就会感到满足喝愉悦感。

2、信息缺口理论:

有科学家认为当个体当前的知识与想要获得的只是存在差异时,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信息缺口时,就会产生好奇,从而去探索新的信息。这个产生好奇的动机主要时因为信息缺口的存在,会让人产生相对的剥夺感,而好奇就是为了缓解剥夺感。

3、兴趣-剥夺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好奇的产生可以从“喜好”和“需要”两个维度来解释。

a、当个体对于某一个事情喜好的水平高,需要的水平低,好奇是由 兴趣 所引发的

b、当喜好和需求都高的时候,好奇是由 剥夺感 引发的

c、当喜好和需求都很低的时候,好奇则是由 无聊 引发的,由于个体感到无聊,因此会想要寻求新鲜感的事物来刺激;

d、当喜好很低,需求很高时,个体只是希望缓解不确定性,进而有可能产生的是一种病态的好奇。

那成年人为什么好奇心会日益衰减呢?

1、根据本能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于好奇的本能并没有衰减,但探索的成本不断增加,好奇的这种欲望比较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预期奖赏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诱人了,所以好奇心开始衰减;

2、根据信息缺口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知识不断地积累,排除特殊情况,其相对地信息缺口会越来越少,因此不会产生剥夺感,进而也不会产生好奇心去缓解剥夺感。

3、根据兴趣-剥夺理论,随着年龄地增长,喜好和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变得不在那么地重要,因此很少会出现因兴趣、剥夺感而产生好奇,但同时工作、生活占据了大部分地时间,好奇也很难因为无聊而被引发。

编辑于 2020-01-24 00:16

2.51.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只有当一个人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深深反思、感觉生活空虚等时候才会产生的疑问。

大多数人可能都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也可能以后还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但「人生意义」这个问题只会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困扰我们,这本身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已经将「人生意义」这个概念的本质暴露的一览无余了。

“我不知道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换用更准确的方式可以表达为:“我无法从当下的生活中感受到「意义感」与「满足感」,同时我对于未来缺乏一个“与我的本心没有太远背离”的「长远规划」或者「愿景」,所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人生意义的本质,是指从当下生活中可以获得「意义感」与「满足感」,同时对于自己的未来能有一个「符合自己本心」的大致清晰的「长远规划」或「愿景」。

当一个人被「人生意义」所困扰的时候,大致会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他浑浑噩噩生活了很久,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怎样存在。(既无法从当下的生活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也没有一个长远规划。)

第二,他好像一直看起来都很快乐,也很可能取得了不小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自己总是觉得不开心。(能够从当下生活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意义感,但自身对于未来的规划与自己的本心是背离的。)

第三,它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有了长远的、不错的规划,但却始终都很焦虑和狂躁,他无法安心做事。(无法从当下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

第四,他可能一直都没有什么问题,他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也一直能够从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到满足和快乐。但是渐渐地,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感受,整个人失去很多生机,会产生抑郁的倾向或者出家的念头。(这种人一般是较有能力和成就,因为有能力体验和感受很多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所以他的感受阈限不断地提高,以至于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几乎都无法在给予他刺激。)

第五,每个人在一生中不间断的都会有的空虚、迷茫,疲乏等时候都会有的意义感缺失的时刻。(这种意义感的缺失是一种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

综上而言,当人们纠结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时,莫不是因为「意义感」与「满足感」、「符合自己本心」、长远规划」或「愿景」这三者的缺失。

当这三者都具备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是会全身心的融入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那么说到这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是没有给出。其实原因在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本就不存在。答案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提问。意义这个词的含义本身就是模糊的、多义的,人生这个词又具备太大的概括性与延伸性,这两个本来就无法确定的词又放在一起,就会令这个问题不具备一条清晰的逻辑。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的逻辑就是混乱的,所以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根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地答案,并且,好像从很多个角度,很多种层面上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多么的博大精深,不证明这个问题是多么的具备哲思性,这个问题只是赤裸裸的证明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缺乏。只需要读一读《简单的逻辑学》这本逻辑学入门读物,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们之间的冲突是多么可笑,那些为了女权,政治理念,大V的人品等东西而撕的不亦乐乎的人们又是何其的愚蠢。人们会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在于,现在的他无法从生活中体会到意义感和满足感,而他认为,他之所以无法从当下的生活中体会到意义感的原因在于:

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也是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想法:只要找到我的「人生意义」我就能够平静下来,不再焦虑、迷茫和空虚,而是满怀幸福的享受当下每一秒,就能够有一个美满的人生。但问题是,人生意义不是一个你可以找到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物,也不是就隐藏在你的“本心”之中,人生意义的本质来自于你自己的「有意义的行动」。

很多人都知道“人生意义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句话,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当你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你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时,你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充足的意义感和满足感;但当你去用力“寻找”人生意义的时候,你反而会找不到,甚至会离你的人生意义越来越远。因为你的「刻意」令你无法充分的享受和体会你所做的事情所带给你的感受。

所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就是答案了吗?这也不是。因为对于一个陷入迷茫、空虚、消极之中的人而言,他根本就找不到他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生活不够「精彩」。他自出生以来一直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之内,他并未尝试着为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去奋斗,他因为担心受伤而一味躲避失败,他并未体尝失败的痛苦、平静、与反思,他并未真正看到自己究竟拥有多么大的潜能和力量,他害怕丢脸、害怕孤独、害怕失去,所以他只挑那些最安全、最平庸的道路去走。

这样的一个人,他从来都没有机会了解自己,他从来都不曾体会真正的人生,又何谈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呢?

你必须仔细听好,这不是鼓励你的鸡汤,也不是在催促你要努力奋斗,而是你必须意识到这个事实——你原本可以去做很多事情,而不能再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假装自己一切都好,假装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无能之辈。你当然有权利选择带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平静的生活,但你也必须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中,空虚,无聊,无意义感,消沉等这些负面的感受,来自社会意义上的对比和攻击等等,也都是你必须要承受的。

你没有理由再哀叹为什么生活没有意义感,就像你不能自己选择了坐在火坑上却抱怨为什么这儿不够凉爽。更何况,一个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资格说出自己就是很喜欢平淡的生活这种话。

你的选择很多时候究竟是不是“你”的选择,这一点往往可能是存疑的。所以在此我很明确的建议你: 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做一些曾经没做过、不敢做、逃避去做的事情, 尝试着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试着去全力完成一个过去被你屡次放弃的目标。

在任何时候,我都认为一篇文章中的具体建议不需要写的太清楚,因为关键的地方只在于,你是否真的想明白了。当你想明白了,自然而然的你的整个心态就改变了,这个时候,你自己就会将你要做的事情细化,并给自己制定计划。而如果你还没有真的想通,那么给再多的建议也根本没有丝毫用处。

这个时候,你停下来试着问一下自己,试着感受一下你一直以来习惯的思维,你一直以来所抗拒面对的问题,你一直以来用来欺骗自己的那些认知。 你问问自己:我真的想明白了吗?

2.52. 临终摄影: 谈论现实, 准备死亡

摄影集《生命的肖像》

2005年12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引进了摄影集《生命的肖像》,作者是德国摄影师瓦尔特·舍尔斯(Walter Schels)。我今天才看到,非常震动。

这本摄影集专门拍摄死者。每个人拍摄两张照片,一张是垂死的时候,另一张是过世的那一天。两相对比,效果非常强烈,你会感叹活着和死了是多么不同,你会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死亡!

舍尔斯感到,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将那些垂死的人们排除在社会之外,仿佛他们已经不是人类了。他用这本摄影集,提醒人们关注这个问题,关注那些默默的、痛苦的、等死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

摄影集《生命的肖像》(续)

我一直感到,我们这个社会不愿意谈论死亡。当然,不是真的不谈,而是将死亡说成好像是其他人的事情,完全用一种与己无关的口气在那里说。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当死亡发生,人们总是安慰家属节哀,但是好像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时候最悲痛的那个人正是死者本人! 我们为什么不去关心死者怎么想呢,为什么不去思考怎样安慰那些将死、甚至已死的人们呢?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回忆录《词语》中说,在28岁之前,他从来没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会死。但是,等他意识到以后,他觉得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他看世界的方式完全变了。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说:"生命很短,几十年,然后你就死了,你明白吗?"是啊,你明白吗,如果我们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那么其实我们也没有做好活着的准备。

虽然拍摄尸体是一件恐怖的事,但是Schels and Lakotta感到更震惊的是,当他们接触拍摄对象时,那种临死的人们的孤独和疏离感。"我们当然了解那些拍摄对象,因为我们在医院里访问他们,同他们交谈。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马上到来的死亡的感受。"Lakotta解释说。"我们意识到,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感到非常孤独。他们有朋友和亲属,但是这些人和他们正在变得越来越疏远。因为这些人拒绝谈论现实。他们来探望临死的人们,却说希望他的身体越来越好,或者说希望他能够早日回家,或者早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死者告诉我们,这些话不仅让他们感到更孤独,而且伤害了他们。他们感到,他们被切断了与这些人的联系,而此时在内心中,他们却是最需要亲友的关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拒绝向病人承认,他快要死了,终点就在眼前这个事实。"

Schels在职业生涯中,单单肖像作品就拍过几百幅。他说:"以前,我习惯于人们对着镜头微笑。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举动。但是那些临死的人们从来没有对着镜头笑过,他们严肃地难以置信。而且,他们不再愿意伪装了。活着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伪装,但是临死的人没有必要这样做了。我感到,作为一个摄影师,这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尽可能靠近一个人的内心。当你快死了,所有不真实的东西都被剥离了。你成了那个最真实的你,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真实。"

2.53. 时间管理的七句话

时间管理的七句话

1.

"进程切换非常昂贵,避免多任务,保持单进程。"

不要同时做多件事,结果可能都没做好,还拖长了工作时间。

上图是多任务状态和单进程状态的对比,可以看到,多任务状态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2.

"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每天最多4小时。"

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高效工作只能持续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就都是低效工作了。

上图左侧是大多数人每天的时间分配,如果你能保证4个小时都高效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变成右侧的时间分配。

3.

"划分任务的优先级,不要把'急切'当作'重要'。"

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做所有事。最重要的事,应该首先做。(推荐阅读《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一个有用的技巧是,将所有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优先级最高,第四象限最低。

4.

"起床后,不要查看邮件和微信。"

邮件代表对别人优先级高,不等于对你优先级高。而且,早晨精力最充沛,消耗在邮件和微信就太可惜了,应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你的时间到底属于谁?你自己,还是某个给你写信的人?(推荐阅读《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5.

"避免开会,因为人类已知的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开会。"

越大的公司,越无法避免开会。但至少不要参加与你无关的会。站着开会,也许是一个缩短会议时间的好办法。

6.

"早晨4点起床,到了中午,你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务。"

早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你会发现每天的时间多出了好多。有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四点起床》,就是讲这个观点。把24小时三分,4-12工作,12-18自我发展,18-4休息。

7.

"你没空时不会做的事情,有空了也不会做。"

世上并没有拖延症,只是不想做而已。如果可能,应该尽早放弃你没有意愿去做的那些事。而那些没有时间也会去做的事,才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2.54. 罗素谈我为何而活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序言

伯兰特.罗素

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生活: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这三种情感,像一阵阵飓风一样,任意地将我吹的飘来荡去,越过痛苦的海洋,抵达绝望的彼岸。

我寻找爱,首先,因为它令人心醉神迷,这种沉醉是如此美妙,以至于我愿意用余生来换取那几个小时的快乐。我寻找爱,其次是因为它会减轻孤独,置身于那种可怕的孤独中,颤抖的灵魂在世界的边缘,看到冰冷的、死寂的、无底深渊。我寻找爱,还因为在爱水乳交融时,在一个神秘的缩影中,我见到了先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预览的天堂。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对于凡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奢望。但这是我最终找到的。

我曾以同样的热情来追求知识。我希望能理解人类的心灵,希望能知道为什么星星会发光。我也曾经努力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他们认为数字主载着万物的此消彼长。我了解了一点知识,但是不多。

爱和知识,可以最大可能地,将人带入天堂。可是,怜悯总是将我带回地面。人们因痛苦而发出的哭声在我心中久久回响,那些饥荒中的孩子们,被压迫者摧残的受害者们,被子女视为可憎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们,以及那无处不在的孤单、贫穷和无助都在讽刺着人类所本应该有的生活。我渴望能够消除人世间的邪恶,可是力不从心,我自己也同样遭受着它们的折磨。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活一场是值得的。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愿意开心地,再活一次。

2.55. 人生只有900个月

人生只有900个月 有人在Quora问:

"最令你吃惊的事实是什么?"

他得到了56个回答。其中最震撼我的,是下面的回答:

"人生只有900个月。"

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x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蹉跎的。

我从没意识到,人生可以短暂到如此精确。回想刚刚过去的四月份,不过就是一眨眼的时间,但是人生的900分之一就已经消失了,真是恐怖啊。

2.56. 做成事的经历与能力比学历重要

1. 学历不重要,【完成】才重要

2. 先做成一件事——池建强

学历很重要,但是它在人生不同的时段就有不同的意义。学历可以让你轻松入社会、轻松抢得比别人优几千倍的好位置,但以「一生只要大成功一次」的角度来看,高学历可能误导了年轻人,让他卡在某个地方,不上不下,一辈子背着一个没什么实质帮助的形象龟壳。这问题我们想了一下,最后的结论是──这么一篇关于「完成」的文章。

简而言之,大学所学的东西,出了职场大多忘光光,但无形累积的东西确实很多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叫做「完成」的训练。

直销公司对大学生洗脑「读书不重要」,以致于大学生打算休学。假如儿子从前就有许多的「完成」记录,那我或许会支持他做这件事。假如我儿子就像普通的学生,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那我会打他一顿,然后停掉他的手机,接着要他打电话跟这公司说掰掰。建议还是先学会「完成」一生中第一件大事再说

「完成」能力强弱,从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浮现。我觉得那是一种感觉,你不一定得处处「完成」所有事情,可是你的确是朝着「完成」而来的,有的是大事,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你处处都想「完成」。儿童教育的基本道理,就是不能胁迫小孩,鼓励重于责骂;我们发现,有一部份的学业成绩较差的小朋友,父母往往是用硬逼的,所以小孩着重的是「回到家,就坐在桌前念书」,只要摆出这个过程、这个样子,就不会被父母捏耳朵、打脚趾、罚半蹲或罚倒立;于是,他或许真的有在念书,但心中想的是「度过这个过程」,而不是「完成」。而我的父母,从小就着重的是鼓励我们,我们回家要怎么看电视都无所谓,但鼓励我们要考出好「结果」。为了有好结果,为了这次月考抱个满分回家、为了享受那「第一名」的荣耀光采,我一定要「完成」一些东西。这是我心里的目标。

那,假如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呢?为了「完成」,只好「加码」,努力付出更多来让它完成,不是吗?记得刚到加拿大的高中念书时,为了让从前文科强于理科的自己能够真正的在数学方面变强,我决定,把整本物理课本的所有公式都证明了一次,只为了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好笑的信念:「我整本书都摸得熟透,你就考不倒我了吧!」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有一阵子念书必须念别人的五倍时间,没办法,为了「完成」只好无所不用其极。后来考GRE,我发现单字怎么背也背不完,怎么背都还是有遗漏,为了不要有漏网之鱼,于是决定直接拿无敌字典,整台都背下,而且用浅记忆法,只求记得大约的意思,因为那时候离考试只有两个月,没办法,为了「完成」只好出此下策。

有人误判这个「完成力」为某种「责任感」,但它并非这么无趣。「完成」是一种兴趣,它正向循环。 愈会完成的人,在社会上就愈来愈成功;愈容易中途放弃的,在社会上只会愈来愈挫折。你会想,我曾经完成过这么多了不起的事,你应该给我鼓励与支持,但没有「完成」的作品,就是没有价值;有完成的作品,就算再烂,也可以回报成自己的一个成就。我发现,「完成」是许多人的罩门,许多人抓不到「完成」的意义。有时候,我们就算离「大完成」还很远,但可以给自己一连串的「小完成」,称为「里程碑」(milestone),给自己好几个,马上强迫自己完成第一件事,让那些成就感来灌进来,也让自己更看到前方在演什么,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前进。这简直是一种艺术,在生命中打上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完成」的勾勾,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先做成一件事——池建强

如果你觉得这种很难,那可以先从在生活中做成一件事开始,这个相对会更简单一点,稍微坚持一下,就可以做到。比如拍一张好照片,前提是你需要拍一千张。比如写一篇好文章,前提是你需要先写一百篇。

有时候人们焦虑是因为我们想同时做太多事情,以至于一件事都没做成,这时候,你可以试着先做成一件事。书读不完,先读完一本试试。专栏买的太多,先把一门学完学好。编程语言太多,先掌握一门试试。没有成功案例,先努力让手头的产品成功了。

很多人一辈子一事无成,焦虑了一辈子。但凡做成了一件事,就会缓解绝大部分焦虑情绪,你也会更自信。

做成一件事,就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57. 挑选礼物的建议

  1. 无用

    第一,有用的礼物不如无用的礼物。建议你不要送实用性太强的东西,例如衣服、香水、背包等,除非你对自己的品味有绝对的把握。这些东西人人都有很多,如果不够出彩的话很容易淹没在他众多的日用品里。如果他不认同你的品味,搞不好还会给他留下一个“俗人”的不良印象。

    送礼最好是送“四不掉”的东西,即: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扔不掉。这样的礼物最适合表达心意,也最容易让收礼的人产生愉悦之感,从而对你感激倍增并久久难以忘怀。从接受礼物的人的角度来讲,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能让他们高兴的东西,而从赠礼人的角度讲。送礼的目的不是要给接受礼物的人带来多大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让他们感激你,记得你。

  2. 独特

    第二,独一无二的、有创意的、有个性的礼物更佳。这样的礼物不仅能够给收礼物的人一份惊喜和感动,而且也能让他感受到你花了很多心思、很多精力给他准备这份礼物,送礼物的目的正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个性的手工艺品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按人物的照片用软陶制作的个性卡通塑像,就受到时尚一族的欢迎。其优点是独一无二、可以永久保存、可以用水清洗。但价格在300至400元左右,且需要有该人物清晰的照片,并需要至少提前一星期预定。比外还有个性漫画肖像、个性水晶像、个性拼图、个性腕表、个性项链、个性T恤、个性杯子等等。

  3. 小中之大

    第三,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也就是说,送礼物的时候,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收到的效果更好。

  4. 想要但不想自己买

    第四,说要的不如想要的。其实送礼的目的,并不应该是使礼的人得到最大的效用,而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在收礼人的心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所以,你应该把人们想买却舍不得买的东西,或者想买却不好意思买的东西,送给别人或者作为奖励。

  5. 直接给,不要让人选

    第五,有选择不如没选择。送礼不该给出选择,虽然人们会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效应的礼品,但很多时候,这种选择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有些情况下,选择还会带来负面效应。当几件礼物的优劣差异不大时,单独给任何一种东西,都比让别人在两种甚至几种东西里选一样,得到的满足感更大。不要在送礼的时候,把患得患失也送给别人。

2.58. 豆瓣极简抠门小组

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

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

今天消费降级了吗?小组

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

极简生活小组

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小组

极简生活的忠实信徒 (完结了)

2.59. Linus 自传《Just For Fun》

Linus 自传《Just For Fun》

他继续谈生命的意义: "人类的追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社会秩序,第三是娱乐。最明显的例子是性,它开始只是一种延续生命的手段,后来变成了一种社会行为,比如你要结婚才能得到性。再后来,它成了一种娱乐。"

我心里嘀咕,这个理论有点离经叛道啊,不过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它跟Linux有什么关系呢?

"技术最初也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得更好。现在技术大体上还处于社会的层面,但正在朝娱乐的阶段发展。......(Linux的开发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依靠兴趣与热情而生活的机会。与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员一起工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8. 关于芬兰人 "芬兰人有沉默的传统,人人都沉默寡言。他们常常站在一起,但一句话也不说。德国作家布莱希特二战时曾在赫尔辛基住过一段时间,他在描绘火车站一家咖啡馆里的顾客时曾说,那些人"会讲两种语言却沉默不语。"所以后来他一得到机会就逃出了芬兰。"

9. 关于诺基亚 "既然芬兰人不喜欢面对面地交谈,整个国家就成了移动电话最理想的市场。"

21. 关于成功 "Linux所取得的许多成功,其实可以归结为我的缺点所致:1、我很懒散。2、我喜欢授权给其他人。"

40. 关于电子邮件 "我喜欢电子邮件的众多理由之一是,它如此方便又如此容易被忽略。你可以轻松地对某些邮件不加理睬。"

41. 关于生活哲学 "寻找乐趣,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增加财富和提高名声。"

42. 关于未来 "当你谈及技术的未来时,真正有意义的是人们想要什么?一旦能够描绘出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大规模地生产它,并使它足够便宜,以便人们能够在不牺牲另外也想要的东西的同时获得它。除此而外,没有任何事情真正有意义。"

2.60. 詹宏志谈教育、阅读和创业

詹宏志谈教育、阅读和创业

以前,我只知道詹宏志是台湾著名的文化企业家,干过作家、编辑、唱片公司经理、出版商、网站董事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才知道,这不是偶然的,他的思想和读书技能决定了为什么他能横跨这么多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就是我摘录的詹宏志的一些观点,真的非常有启发。

一、谈教育

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自己思考找出力量来,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影响?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定中产生否定思想。勇于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最有用的能力。

5.

不要担心误导,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地将学生与所有可能误导他的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见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多的偏见中。

6.

教育,本来就有一种企图与控制性,希望把想法灌输给受教者。可是,人们学会认识字、学会思考,就产生了思想,有了思想后就无法控制了。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做强制性控制的集权主义社会,最后都会面临挑战。

对于集权主义统治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教育思想的,但最后却还是遭遇到抗争或反对声浪。因为不管是任何阶级,都需要给予基本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基于这缘故,要给人民基本教育,让他们能有生产力;也因为给了基本教育,就无法控制他的思想,就产生很多对政府不满意之处。

二、谈阅读

7.

我由于不善于跟人接触,才喜欢读书,想从书中找答案。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和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

读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但是透过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

8.

书其实是个召唤,要你去见现实世界本身。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9.

读书很难因功利的目的而为,因为它太不准确,想学东却学到了西,想发财却悟了道,与功利本意全然不符。

但是,读书本身却是高回报的投入,想得到一却得到了三,追求一个作用却附赠两个副作用,如果人生要过得丰富划算,读书恐怕是当中关键之所在。

10.

读书需要技能。会游泳的人,把他丢到水里去,玩水戏波逐浪,非常快乐,他会跟你说:人生至乐莫过于游泳;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到海里去,绝对不会是他的人生至乐。所以这个至乐,显然是握有技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事。所有活动皆是如此,得先过掌握技能的一关,然后乐随之至。

11.

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

12.

让世界反复地得到启发,慢慢地使所有人阅读它,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就是经典。

13.

所有伟大的书都经过伟大的读者读过。

14. 如果每一次轰轰烈烈的事件没有形成观点,是没有影响力的,只是每一年提供了网络上、电视上的转播而已,提供一些热闹而已;但是你老老实实为一个事件、一部电影写一万字的解读,这就是很可怕的力量。

三、谈创业

17.

我现在很少抱怨社会没有文化 (我们选择出版这个工作不就是想改变这件事?),我也很少抱怨一本书卖不好是社会大众的错。相反的,我会相信那是我的错,我不是错估了社会,就是没有利用市场做对所有的事。

如果想被市场接受,就要尽可能掌握社会的真相及其可能的行为。我不抱怨读者不接受我的书,我尽可能去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我不抱怨银行不借钱给出版社,我努力去了解银行借钱的逻辑;我也不抱怨投资人眼中没有文化事业,我试着去找出投资人可以了解的文化事业价值。

18.

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

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

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19.

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已经饿死不了人了吧!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多半也不是养不饱自己,而是自己的抱负没有获得实现、理念没办法被采用等等的原因。因此,有机会就去尝试。

没有什么创业风险是会真的死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的地方,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20.

现在的问题是,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从很珍贵变成有点多余。

小时候,家里每一本书,我可能都会看上五遍十遍。可是现在,我都不能想像,家里有这么多书,我的小孩在书架间走来走去,却没有意识到书的存在,没有任何强烈的动机去看书。

21.

面对庞大信息,我们必须有方法快速地寻找数据,有效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内容,以提升生产力。

22.

信息革命的出现,颠覆了工业革命"大量、集中、无差异生产"的概念。

企业既能提供大量、便宜的产品,也能提供差异和个别化的产品。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分析每个人阅读、购买书籍的习惯,为你设置个性化网页,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成为可能,为什么?因为力量来自于运算能力与沟通成本的低廉(每增加一个新单位的成本为零)。

当商品和服务因为科技的运用而转向个人化,这时社会、企业与个人怎么管理弹性、管理变化和管理不同需求,就成了所有现在转型压力的由来。

23.

产业的"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定位上的"转型",从全球产业价值链里比较下面的位置往上面走,例如由制造跳到设计这一端。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转型",从"工资较贵"的地方流到"工资较低"的地方;由"较小的市场"走到"较大的市场"。

第三个是概念上的"转型",从"重视成本效率"的概念,转成为"重视附加值"的概念。

2.61. 胡适的三个主义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2012/04/hu_shih.html

胡适的主要信念,可以总结为三个主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一、实用主义

胡适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John Dewey)。他完全继承了老师的主张,不提倡研究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问题,而主要关注一些更实际的、与人自身相关的问题,注重实践和工具的重要性。

胡适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

胡适认为,具体的问题比抽象的主义更重要。

"主义的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治病的根本方法,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他主张年轻人要把自己的人生,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二、实验主义

怎么解决实际的问题呢?胡适说,要用实验的方法,强调证据。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更重要的是,不要迂腐和迷信,要敢于怀疑。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世间有一种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

"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不要轻易受人惑,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理论,哪怕是我胡适说的话。"

"我这里千言万语,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三、自由主义

胡适认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思想自由,而一个强大的国家只可能是由无数自由的个人组成。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党的自由和批评孙中山的自由。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和孙中山?"

"反自由不容忍。"

在胡适看来,中国的封建礼教和专制主义,是自由的大敌。

"中国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中国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

"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

2.62. 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

北方的空地——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

bbs原贴

书《北方的空地》

2.63. 不正义的法律,不服从的公民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6/unjust_laws_and_disobedient_citizens.html 《反抗不正义的法律是公民的天职》(It Is Everyone's Duty To Defy Unjust Laws),作者是瑞典盗版党的创始人Rick Falkvinge。 他的本意是是呼吁大家一起行动,改变不合理的版权法。但是实际上,他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法律是错的,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办?他的观点非常鲜明:盲目的守法,不是善,而是恶;反抗不正义的法律是公民的天职。

文章一开头就气势如虹:

"有人说,只要是法律,就要遵守。这种说法对于社会极其危险。"

"暴君为什么能够维持统治?就是因为他手下有千千万万盲目守法的官僚。"

那么,为什么不能盲目遵守法律?有两个原因。

第一,法律并不是最高的行事准则,世界上存在更高的价值标准。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说过,国王的法律之上,还有一种道德的法律(moral law)。"

第二,法律往往不代表普遍的正义,而只代表掌权者的"正义"。

"法律之所以被制定出来,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们符合某个政治家(集团)的利益。"

很多人嘴里说"要守法",但是并非真心认为应该如此,而是以此作为推卸个人责任的借口。既然法律有规定,那就照着做吧,何必去想对不对。

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像下面这样:

"如果你认为某个法律是错的,是不公不义的,那么你就有责任去质疑它、违抗它,而不是盲目遵守它。"

"最终来说,你的道德价值观才是你的指南针。你必须自己决定遵守哪些法律。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最高的价值观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应当遵守大多数法律。但是,我们不应当在所有时候,遵守所有的法律。"

"我这样说,是不是鼓励大家去违法?不,从事非法活动,往往会有危险的后果。出于谨慎原则,我鼓励大家跟随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


原文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它让我想到了另一篇更有名的文章----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

该文发表于1849年,正是南北战争前夕,梭罗认为一个支持黑奴制度的美国政府是邪恶的政府,公民不应该服从这样的政府。他雄辩地阐述了,个人的良知(consciences)高于强权(power),反抗一个不正义(injustice)的制度是每个公民的责任(duty)。

这篇文章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托尔斯泰、甘地、马丁·路德金等进步人士,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础。虽然它与上文相隔162年,但是根本观点和内在精神完全一致,读起来竟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下面就是我对梭罗的那篇文章的一些摘录,强烈推荐。

"政府只是人民用来有效行使他们的意志的一种形式。在人民还来不及贯彻他们的意志之前,政府也能同样有效地被滥用或误用。"

"政府的存在表明,为了自己的利益,一部分人可以如此成功地驾驭这个机构,甚至可以驾驭人民。"

"当人民掌权后,多数派将控制政权,而且长期控制,这不是因为他们非常正义,也不是因为少数派认可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具有最强大的实力。但是,一个由多数派控制一切的政府,是不可能建立在正义之上的,即使是表面的正义也做不到。"

"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做人,其后才是做国王的顺民。让人们像尊重正义一样尊重法律,这是不可取的。我应该承担的唯一义务是,不论何时都从事我认为是正义的事。"

"如果机器内部的故障控制了整个机器,并进行有组织的欺压与掠夺,那么,就让我们扔掉这部机器吧。"

"那是政府的过错,政府使局势变得更糟。为什么政府不善于预见改革,并为其提供机会呢?为什么政府不珍惜少数派的智慧呢?为什么政府不见棺材不落泪呢?为什么政府不鼓励老百姓为它指出错误,改进工作呢?"

"任何人只要比周围的人更正义一些,也就构成了一人的多数。"

3. 长文

3.1. 别玩有限游戏,创造无限游戏

放学以后播客——30-别玩他们的有限游戏,我们创造自己的无限游戏

在我们置身的东亚社会,充斥的几乎全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的核心,就是要赢,要比较,要更高更快更强,要我比你好,要我虽然我过得苦,但是只要你比我还苦,那我就还能忍受下去。而且有限游戏的规则几乎全由极权与父权制定,由此内卷生生不息,女性的可能性在持续地被剥夺。在有限游戏里,任何一个女性主义者,任何一个人道主义者,任何一个自由主义者,都没有真正的栖息之地。

在东亚生活的环境里面, 最主要的社会生存原则是糊弄, 是逃避, 是遮蔽, 就是你千万不能去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你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其实对你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风险, 还有危险。

OKR就是一个有限游戏, 最明显的标识。因为之前大家还用kpi, kpi就是领导给你设置一个目标, 你努力去完成。现在OKR还要我们给自己人为设置目标,就是飞盘, 这是自己扔自己叼, 自己扔自己叼, 这人已经被异化到这个地步了。(KPI是关键绩效指标,OKR是目标与关键成果。简单来说就是KPI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OKR则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张歆艺(妻)当时就提出了一个点, 就是他发现袁弘(丈夫)即使在他俩有了孩子以后, 依然可以拥有, 就是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和思维, 不会时刻被家庭影响的一种自由。 就是他还仍然可以自由的去健身, 自由地去做一切的东西, 去听音乐呀, 搞各种有的没的东西。 但是张歆艺就发现自己做不到, 发现自己即使学习健身的时候, 也无时无刻的不被孩子, 老人家庭生活的一切东西所占据, 她就感到无比的崩溃和无力,她同时也在反思自己, 这到底是自己的问题, 还是就是这个社会文化家族给女性的问题, 就是女性就是没有办法摆脱这些义务, 这些责任, 这些东西对自己意念的侵蚀, 所以自己的意念从来没有办法处于自由的状态。

我们所有的自己的个性, 自己的自我在这个工作职场中全部消失了, 我们共同的名字叫做打工人, 甚至我们共同的名字叫做韭菜。 在知乎上大家也能看到这样一个评论, 你不是主体, 你是手段, 是目的, 你耗尽一生的能量, 是为了成全他人, 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我觉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都被这整个社会无所不在的有限游戏控制住了。然后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更可怕的话, 叫东亚小孩的一生就是把自己削薄削薄, 直至挤进尺寸苛刻的缝隙, 最后变成墙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在这个有限游戏里面不仅仅是参与者, 我们最后甚至会变成维护有些游戏规则的人。

希望将自己所获得的奖励永久化的社会成员,也会努力维持这个社会奖励制度的永久化。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有限游戏的参与者, 大家现在每一个打工人,现在被奴役, 被称为韭菜,本质上都是自愿参与的, 所有这些游戏离不开自我遮蔽。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摘下面具, 坦诚地承认自己是自愿的。awareness is the key, 你意识到问题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只有愿意非常坦诚, 有勇气的接受和承认这件事, 我永远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永远有选择权, 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能获得人人的主动性, 才能对未来有一点点希望的, 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我这个社会上当然会有人非非常多人说, 有些人就是没有选择权的, 但是我觉得你这个其实不是在帮他们说话, 而是在帮他们抹杀自己的这种可能性。 我觉得说这种话对事情于事无补。你这样说了, 会让他们听起来舒服一些, 但是接下来呢, 你就其实相当于抹杀他们, 所有的可能性和能动性了。这个社会当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被剥夺的情况, 结构性的压迫, 种种的问题。阶级越底层的人, 被剥夺的可能性越多, 选择的权利越少, 但是我觉得即使是那个最羸弱, 最羸弱的人, 依然有选择的权利。我觉得我身为来自中国非常非常贫穷乡村的女性, 我没有各种各样的优越性,也能够意识到无论如何, 我都依然拥有选择权。(润去荷兰,制作播客影响更多的人)所以我想就通过我这个案例来跟大家说一声, 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无论任何情况都依然拥有选择权, 不论你的阶级, 不论你掌握的社会资产的多寡, 无论你社会支撑的资源有多少, 呃任何的绝境下, 你都依然有选择权。我觉得最后最后最夸张最夸张, 最夸张的一句话是, 我们依然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不是吗?选择死亡, 我觉得也是一种结束有限游戏的方式。即使是到最后, 我觉得如果我们最后甚至都愿意去选择死, 来对抗这一切了, 那就是向死而生, 我们其实会以获得更多的勇气去选择去做其他事情, 去争取在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一个人不接受传统生活方式时,他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持续的去创造无限游戏,去创造惊喜, 而不是重复。无限游戏的目标并非获胜, 而是继续玩下去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生了孩子就好了, 孩子上小学就好了, 然后考上大学就好了, 工作了就好了, 退休了就好了。死了。这也是东亚人剧本性的一生。但是传奇性的一生, 就是要靠不重复这些主流故事、主流叙事,不加入这些有限游戏来达成的。我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 我来到这个世上来一遭到底是干什么, 是为了贡献, 这个无数的这样重复的剧本中的一个小小的npc, 还是说我要开启我人生自己的剧本, 开创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我也是因为接触到了这个剧本的概念, 我才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就是,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大都相同, 就是无论你是作为学生还是你作为一个妈妈, 你作为一个打工人, 我们都是在演绎已经被写好的剧本。对, 只要是你还在这个有限游戏中扮演这些角色, 你们面临的问题大抵相同。你也不要指望着说别人给你一些建议, 就能够缓解你现在实际的痛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循环, 就是不再继续履行这样的角色。

我觉得他甚至都不是想要的太多了, 是他想要的太少了, 他能想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我觉得其实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 不是因为欲壑难填, 不是因为欲望太多, 而是因为欲望太少, 就是对真正好的东西没有欲望, 甚至没有想象, 所以才造成了现在这个结果。她说既要达到自己暂不结婚的目的,又想要让父母开心。是在于他不想打破这个规则, 他也不想要违背权威。他在遵循的是另外一种道德, 这种道德是对现有规则秩序的忠诚性, 她在尊重这个有限游戏的规则。 就是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说, 我既要有些游戏的勋章, 我又要无限游戏的自由, 因为有限游戏给你的就是认可和勋章, 让你觉得继续进行下去也挺好的。

你如果觉得我就是想参与有限游戏, 就是想在有限游戏里面赢, 我幸不幸福, 快不快乐不重要, 我就是想赢。那你就好好参与有限游戏, 去追求有些游戏玩家的认同和认可, 千万不要到无线游戏的玩家里面, 来寻求认同和认可。否则你就会特别特别的拧巴, 会加剧你的痛苦, 你最后还会怀疑你在有限游戏中赢得的一切是否值得, 那你最后一回顾自己的一生, 就会觉得无比的荒诞和可笑。

警惕优秀的陷阱和美德的陷阱, 这是因为女性更加的容易不辜负周围人的期望, 这是女性的美德之一, 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美德之一。但是上野千鹤子认为, 比起不辜负周围人的期待, 更加应该坚持自我的问题意识, 即便他不能为你带来什么。

科举制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要选出状元, 而是要让所有的读书人都去参加科举。 就是他给大家创造了一个有限游戏, 让这个社会最聪明的头脑, 去做这种无意义的有限游戏, 那这个统治是不是就很好的可以进行下去了。所以科举制度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去参加这个有限游戏, 我去写八股文, 那么我就能获得勋章, 获得头衔, 那这个世界上最最聪明的头脑, 就不会想着去反抗,就会一直服从统治。我觉得大家要警惕所有给你头衔和勋章的有限游戏, 他就是想引诱你去服从统治。考公考编也是一样, 就是这个社会出一笔钱, 让这个社会最优秀的头脑去服从统治, 别想着去搞其他事情。 天天出一些官样文章, 出一些最无聊的八股文章, 这样你就没有时间去搞其他的事情了。这样你们终生的天赋都被浪费在这里了, 所以我的统治才能继续进行下去。kpi考核等职场制度也是一样, 磨损大家的情绪和感受, 然后让大家下了班之后, 啥也不想干。

我们现在的工作里面, 有很大一部分做的事情是屎上雕花。如果我们思维不保持抵抗的话呢, 你就会沉浸在这件事情里面, 你还会琢磨出花来。屎就是屎,不要去屎上雕花。因为你一旦在屎上雕花, 你还会有成就感, 你会继续做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 来遮蔽自己。你就是还要花更多时间在这里面, 你还总结出经验技巧方法这些东西,你还会觉得哇我获得了成长。达到要求就别管了,不要沉浸其中,甚至沾沾自喜于假想的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我会这么的有力量感, 力量感的来源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身上有这种反抗精神。就是我意识到你这是个垃圾了, 我就不会把我的时间精力投入给你, 然后我也不会从创造垃圾中获得自豪感。服从是很消极的行为, 你不需要付出什么, 你就是服从就可以了。但是反抗是一个积极的行为, 因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对强大力量进行的反击, 他需要你集中内在的资源, 而且你还要把它付诸为行动。所以你这个就是反抗这个行为不仅是有信念, 不仅是有行动, 而且还有高昂的精神成本,你也在这里能够感受到非常强的力量感。因为你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力量感, 你是没有办法反抗的。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点是你反抗, 你才会感受到自己原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感啊。然后另外一部分的力量感的来源, 我觉得就是持续的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你只要意识到你的生活还有路可走, 而且那些无限游戏的可能性, 要比有线游戏的可能性好800倍的时候, 你就会特别特别的有力量。就是你在追求更高的更好的自由, 然后给自己打开无限的边界的时候, 就你觉得人生无比的辽阔, 然后人生也可以过得又沸腾, 又火热, 又激情昂扬的时候, 你就会真的有这种力量感。

我觉得在勇敢、真诚、善良这些美德中, 其实勇气是最重要的。勇字当头, 就是你如果没有勇气, 你根本没有办法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 根本没有办法维护自己, 说自己善良。 因为你根本没有勇气说不, 你怎么说自己是真诚和善良的一个人呢, 我觉得不可能的。

另外一点我觉得非常非常关键的是, 就是大家要相信一句话, 就是you have nothing to lose。大部分时间大家不是没有勇气做这件事情, 是因为大家觉得自己是既得利益者, 自己还从游戏规则里获得了一些东西, 在被这个有限游戏的规则所保护着,自己一旦反抗, 这些东西就没有了。 但是大家疫情3年其实就可以看到, 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的剥夺走你所有的一切,言论自由甚至行动自由。你只有觉得,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那些东西全是沉没成本, 我觉得我们才有勇气不糊弄自己。 我前些天还发了一条推特, 就说女性主义没有其他的标准, 和学历和背景都没有关系, 唯一的一条准则就是你有勇气不糊弄自己。女性其实更容易去符合社会的规则, 去满足他人的期待, 去从事有限游戏。但是其实我也觉得女性更容易走出有限游戏,因为有限游戏恰恰是压迫她们最深的东西, 恰恰是剥夺他们最多的东西。她们在有限游戏中, 才是没有办法获得什么东西的人, 她们才是have nothing to lose的人群。但是无限游戏相反, 则可以给予他们自由和可能性, 而男性则容易泥足深陷于这种有限游戏, 因为他们正是这种有限游戏的既得利益者, 大家可能会觉得, 我们女性在这个社会上没有获得什么, 我们是弱势群体, 但是其实大家作为underrepresented groups(代表性不足群体,通常包括女性、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等), 就是恰恰是没有获得什么东西的群体, 才更容易走出这种有限游戏的遮蔽, 实现真正的无限游戏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却又离不开的地方, 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都是监狱。

如果在身边找不到同路人, 那就是地方不对, 你要去应该去的地方。

我觉得对于中国或者是东亚人, 对于衰老极度的恐惧, 其实就是一个有限游戏 巨大的产物。就是你的人生每一个节点, 你但凡晚一步,你就完了,你就是一个失败的角色。大家都有这种巨大的恐惧和害怕。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故事, 就是一个女孩说上学的时候, 父母不允许自己谈恋爱, 一毕业父母就要求自己赶紧生孩子。这个转变可能就是在一夕之间, 但是他就要求你严格按照他们设置的议程来过你的人生。你一旦晚于任何一步, 你比如说你30岁没有结婚, 那你就是大龄剩女。这个社会就给大家加了无穷无尽的恐惧, 大家如此的害怕衰老, 是用各种各样的医美护肤, 所有的这些东西去让自己显得年轻。我觉得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有限游戏。然而,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既不年轻也不年老, 因为他并不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因此无线游戏参与者的时间是没有外在尺度的, 对于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来说, 时间并不流逝, 时间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开始。

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非理性的人, 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 不愿适应世界的人。

在书籍《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educated)中谈到了一个园丁式人生的概念。我们东亚人的人生, 总有一种打卡完成式人生的感觉,就是我终于把这个事搞完了。就是我考试考完了, 我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全部忘掉,就是我所有的事情都以考试为为导向, 我学到的知识不是重要的, 我考完试拿到高分才是重要的, 我把大学结束才是重要的, 我能找到一份工作才是重要的, 生下来一个孩子才是重要的。过程不重要, 我从这个过程里面获得了什么不重要, 结果才是重要的。 我成为一个人生赢家, 成为一个名校毕业呃, 高薪工作啊, 有车有房, 有老婆, 有孩子, 有有丈夫, 有孩子的, 这样的结果才是重要的。但是它里面提到一个花园的概念。花园不是结果导向的一次成功的收割, 并不是花园存在的终结, 而是他的一个阶段。 所有园丁都知道, 花园的生命力并不伴随着一次收割而结束, 它只是呈现出另外一副面貌。花园在冬天并不是死去, 而是静静地等待下一个季节。园丁们歌颂多样化, 与众不同以及自发性, 他们知道, 风格的丰富多彩是有利于生命力焕发的。比如土壤的有机物越复杂及变化的来源越多, 它就越丰饶生长, 促进生长。文化也是一样,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明白, 一种文化的活力是来源于其多样性, 其内部的各种差异直接相关的。一个人身上的特异性与惊奇性, 并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压制, 你身上的天才会激发我身上的天才, 那些四处寻找差异的人, 那些将大地视为本源的人, 那些赞美别人身上天才的人, 那些准备好一切, 无所畏惧, 等待惊喜的人, 都是园丁那样的人。 我当时一直觉得, 这个园丁跟中国语境里面的园丁可太不一样了。中国语境里面的园丁, 那可就是什么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无止境的牺牲和奉献。园丁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修的齐齐的, 让所有的孩子都一致, 让所有的孩子都服从, 这才是一个好园丁。我觉得我们在东亚社会里面, 就有一个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 就是我看到和我不一样的人, 我会感受到恐惧,我有一个强烈的动力, 想把他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想让他按照我的样子去生长。 就比如说像我语速快这件事情, 可能我们在做播客的这些这2年里面, 我可能收到了上千条的辱骂。

我们无法通过反对别人来获得自由, 我的自由并不归功于你的自由的丧失。因为其实有限游戏基本上是一个零和游戏, 就是我赢了你就输了, 你得到了a我就得不到a, 所以这是一个零和游戏。然后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有一个强烈的、鼓动女性彼此去竞争的雌性文化。就是让女性去争夺非常有限的这个男权社会丢下来的一小块资源。他们非常乐见其成的看女性去彼此争斗,例如化妆和装扮自己。然后我就想起, 杨紫琼在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的时候,她旁边的另外一位女性朋友Jamie Lee在旁边激动地为她Hype(振臂高呼)。Ins博主@erin.gallag.her写到:“2023年,女性之间的氛围应当如是:彼此Hype!这个世界曾经兜售过我们一个谎言(它让女性之间充满无谓的敌视和雌竞)。但是其它女性的成功并不减损我的成就。其它女性的胜利并不导致我的失利。其它女性的欢愉并不会偷走那些本属于我的欢愉。解除这个我们被构造规训的思维定势:其它女性是你的敌手。这是一个陷阱,用来迷惑我们,并让我们彼此压制。找到那个为你欢呼的Jamie,为她们的Jamie欢呼,成为那个为女性欢呼的Jamie。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女性开创无限游戏的来源。如果我们女性一直限于这种, 你得到了a我就得不到a, 你身上有好的一点, 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攻击你, 让你对你身上的那个特点感到不自信, 让你变成和我一样的人。我觉得那我们女性永远没有机会, 冲破整个男权社会的藩篱, 获得我们自己真正的自由。

由于有限游戏旨在达成一个结果, 由于他的角色已经写好, 并且是在为观众表演, 因此我们应该把有限游戏看作演戏。

山的那边是海, 海的那边是无限的可能, 祝大家都能脱离束缚去迎接无限的可能。

特别提示一下大家, 这位给我们投稿者的女性, 她的相关的救助的经历还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如果有志于从事慈善行业, 我觉得一定要特别特别警醒:就是首先你应该是出于自己, 而不是出于被号召, 被宣传去投入这项事业。一定要想清楚, 千万不要被一些宏大的叙事所感染。

文化是无限的游戏, 文化无边界, 在一个文化中, 所有人都能成为参与者。无论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越轨之所以被禁止, 原因很简单, 因为如果社会成员不遵守社会固有规则, 那么规则的数量将会变化, 其中一些规则将会被彻底抛弃, 这将意味着过去的获胜者无法继续保证自己对自身头衔的认可, 从而失去权力。 然而越轨却是文化的本质, 谁要是仅仅追随剧本, 亦步亦趋, 重复过去, 那么就是文化上的赤贫者。我觉得为什么最近韩国电影能够就是在文化上, 在各种问题上, 他就能够百花齐放, 能呈现出丰富的可能性, 我觉得最根本最根本的一点是: 他们允许电影实时的对社会作出回应, 实时的挑战社会的规则, 实时的对富人发出嘲讽, 对独裁者发出嘲讽。前几天柏林电影节上, 一位导演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电影代表了整个社会, 如果一个政府想要摧毁一个地方, 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电影, 因为电影离观众很近, 他和观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你想为自由而战,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电影”。我觉得与此同理, 大家应当支持电影, 应当支持播客, 应当支持脱口秀, 应当支持书的出版, 应当支持一切话可以被说出口的权利。这个其实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否则我觉得我们不仅将成为文化上的赤贫者, 而且我们将生生世世成为这个统治的奴隶。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书里的第一句话就说,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 一种是有线游戏, 以另外一种是无线游戏, 有线游戏以取胜为目的, 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书中最后一句是说, 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美团创始人王兴对此说道:“实际上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与之相比,其他的边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觉得一个在玩无限游戏的人, 应该也是一个一直在思考的人。然后我其实最深的感受就是, 我发现我不选择主流路径, 结果呢非但没有受损, 反而更加自由。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能对大家来说, 听起来更有吸引力的一个方式吧, 就是最后大家想象的那些可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 反而迎来了更加自由, 更加丰富, 更加辽阔, 更加富饶的生活。我觉得我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这个世界上真正在倡导无限游戏、开拓发明无限游戏的人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但是愿意参与无线游戏的玩家是很多的,这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动力的。我觉得大家只要愿意去参与无限游戏, 我觉得这无线游戏的玩家就会越来越多, 然后我们能获得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多。

3.2. 仇凤仙:民工暮年

一席|仇凤仙:民工暮年

正面连接|如此打工30年

仇凤仙教授一席演讲视频——民工暮年

标题:76.1%的农民工60岁后不愿回家休息,他们要一直像精卫鸟一样去衔石、去挣钱

在北上广深谈农民工,他们是“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而在安徽谈农民工,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

2023.5.27 南京

我叫仇凤仙,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系,我关注的是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流动人口。

我是从安徽农村走出来的。当我们在北上广深谈农民工,他们往往只是被称作“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而在安徽谈农民工问题,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当我从乡村走出来,而今又回到乡村的时候,当年最早外出流动的农民工们已经开始走入暮年。所以从2015年起,我开始重点关注农民工问题,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计问题。

通常在学术意义上,第一代农民工是指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并且在8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体。这一部分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的经历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几乎同步,换句话说,他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改革的历史。

谈到第一代农民工,一个关键词就是户籍制度。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正是这个制度第一次把人口分为城和乡两个管理区域。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之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自由流动的权利。而且这个制度的发展应该说是造成今天城乡分野的重要推动力量。很多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体制都依附在户籍之上,也就造成了一系列流动人口问题。

1978年后,改革开放开始,农村实行“大包干”,也就是土地承包制度。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一些释放和自由,有了些许的流动权利。私营企业发展也使得城市有了用工需求,于是农民就有了一定机会和空间进入城市。

当我开始系统关注第一代农民工,首先是和我最熟悉的父亲、兄弟姐妹和邻里聊他们的现状和未来。紧接着我开始在城市里主动寻找第一代农民工,在马路上,在工厂里,在路边的小饭店……只要遇见他们,我就会上去和他们聊一聊。

在反复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有三句话最典型,实质上反映了身处暮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务工历程中的最大诉求和最大问题:

年纪大了,我往哪里去?

一旦生病,我的将来靠谁?

不能打工了,我将来怎么办?

围绕这三句话,我访谈了200多位农民工,并设计了一套含有70个问题的问卷,发放2500份。在整理质性资料和数据资料的过程中,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形象和生命过程就像在暗房里洗胶片一样慢慢地清晰起来。

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多集中在46到50岁,占比43.2%。访谈对象里年龄最大的农民工72岁,从事护理工作;还有一位72岁的阿姨在从事小区保洁工作。他们的务工生命历程非常长,在外务工21年以上的占到了41.2%。

那么第一代农民工当初为什么要出去?像我们的访谈对象周大哥,58岁,家里有6口人,只有5亩田,年年种田,年年欠债,没有任何其他收入,“不出去,真是穷死了”。他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三年之后,学会了瓦工活,工资从每天5元、7元、12元涨到了每天30元,比在家里面种地强太多了。1995年农村人口的收入是每月200块钱左右,在外务工的他有约500块钱的收入。

在巨大的经济对比之下,农民工开始大量向外流动,进入城市寻求生计机会,这就形成了1988年的民工潮,百万移民下珠江。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城市的管理压力和秩序问题。所以1989年国务院会同民政部、公安部,出台了各项严格限制农民工进城流动的相关政策,严禁农民盲目流动。(相关政策:《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进一步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因此,外出获得生计支持的门又慢慢地关上,农民收入直线下降。当时的农民工刚刚在外面有了改善自身生活、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希望,又开始变得渺茫。

到了1992年,农民的收入已经很低,增速也非常低,国家为了提升农民收入,又开始把进入城市的门慢慢地打开了一点,“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农民对生计需求强烈,只要有一丝的光线,有一丝的缝隙,他们就会向外走。这就造成了1993年、1994年连续的农村人口外出流动大潮。

到9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股份制改革带来了大量下岗。为保障下岗和失业工人的再就业,从国家到城市层面又开始关上农民工流入城市的途径,很多地方政府通过了招工只招本市户籍的政策,令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几乎无立足之地,他们只能停留在城市最边缘的市场中最低的工作岗位。

在我的调研过程中,农民工的职业分布也明显体现了这点,大家可以看到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建筑工地,有些建筑工地上有90% 都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有的做餐厅服务员、保安、个体户,在工厂里做技术工人的农民工占到18.9%。

在城市的挤压之下,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道路和生计机会非常坎坷。我在合肥人才市场遇到了62岁的李大哥,他已经超过退休年龄了。当时他一脸愁苦和落寞。因为他年龄大了,很多企业都不要他,他挤不上去,就在那里呆呆地看着别人。

我问他,现在的工作怎么样,难不难找?他一肚子的苦水,尤其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人老了不值钱”。

现在找工作和年轻时候找工作一样难!我们那个时候出去打工,那不是你说出去就能出去的,你找不到门路,没有人带出去,那你也不敢出去。在城里面找不到活,也没有住的地方,那只能在人家屋檐下,桥洞里面住,自己带被子,有被子盖能将就一下,但熬不了多长时间。找不到活还得贴钱,跑一圈再回来。

——李大哥,62岁

没有工作机会,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像一块橡皮泥一样不停地被城市挤压。他们的生计机会断断续续,一旦城市有风吹草动,农民工就马上回家。城市感冒,农民工先吃药。

在30年的流动过程中,城市给他们的除了一身伤病之外,可能没有更多的记忆。

在学术界关注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之前,媒体就开始关注了。2009年,《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了万州矽肺工人的维权之路,他们在维权的路上逐一死去。这篇文章到现在我一直在反复地看。同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这些报道都激起了社会对农民工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也冲破了很多人的认知底线。

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从事高强度、高风险、高污染、低收入的“三高一低”工作,他们的健康问题虽然不具有尘肺病人的典型性,但是更具有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从他们的个体生命历程能够看到“弱势累积”的形成过程。像何大哥今年才55岁,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头发花白、腰半弓着,在家里的小菜地里面,拿着铁耙子在耙拉着地,因为他已经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干太多体力活。

我是90年代初到广东打工的,在路边扛大包,帮人卸货扛到公司去,一个大包有100多斤,扛一个给10块钱。有次我没准备好,车上人就把大包递给我,我的腰当时就闪了,疼得汗珠都下来了,还是咬牙把大包扛到仓库去了。那个时候哪里有钱去医院看啊,就是抹点药。从那以后腰就使不上劲了。年龄越大,疼得就越厉害,你看我现在腰都直不起来,走路总弓着腰,就是那个时候给压坏的。现在胳膊也疼,不能抬太高,去医院看过一次,说是肌肉劳损,都是干活干的啊。

——何大哥,55岁

扛一个100多斤的大包只给10块钱。为了多挣钱他要尽可能多地扛大包,在工作中扭伤了腰,没有及时治疗。由于一直从事高损耗性的重体力工作,他的胳膊长期疼痛,不能抬太高或提重物。

他去医院看,医生给开的“良方”就是休息,不要干活。但是作为农民工,他有休息的权利吗?没有,只能继续强撑病体干活。

另一位张大哥57岁,他从事的是和尘肺病高度相关的水泥搅拌和搬运工作。

我是96年跟着人去上海浦东干活,一天就10元钱,干的活又重,一个月能挣300元钱就是好的。家里处处都要钱,钱不够花啊。年轻时候仗着身体好,拼命加班,白天活结束后,晚上有活就干,比白天挣钱多些。天天挥着铲子,胳膊都肿了;天天被水泥呛着,咳嗽,也没管。现在就落下这个肺气肿毛病,喘得厉害,右胳膊也不能提重东西。现在我什么也不能干了,一走路就喘得厉害,走几步就要歇歇。

——张大哥,57岁

用他的话说,年轻的时候仗着自己身体好,只要有挣钱的机会绝不放过,白天活干完了,晚上有活继续干。因为晚上算加班,给的钱可能多个三五块,那已经是很好的机会了。

年轻时这样拼命,年老后给他留下的是哮喘。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弯着腰,走两步就停下来喘。虽然他还达不到尘肺病的职业病认定标准,但也几乎失去了继续劳动的能力。

我的问卷里有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体检过?有64.8%的第一代农民工回答“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体检”。我再问,你生病后在务工地看过几次病?63.4%的农民工从来没有在务工所在地看过一次病,没有获得及时而有效的医疗待遇。

没有去看病,那你怎么处理的?最多的就是“能忍则忍,自己买药处理”,占到了58.5%,比如腰受伤了,自己去买膏药贴一贴,躺一躺。去正规大医院看病的仅占11.9%,还有一部分选择回家看病。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三高一低”的工作性质造成的慢性的弱势累积,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服务的不可及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杜大哥说出了一个缘由,我听他说这些话时特别心酸:

我们基本上有点伤痛都不回家,回家麻烦、耽误挣钱,来回坐车远还要花钱。就在工地那边的乡村医院,小诊所,镇上的,没有去过县级医院。不敢去外面的大医院看。那大医院一进去就心慌,俺不是怕什么大病,就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我就怕自己挣的这一点钱都要扔在医院里面。

——杜大哥,55岁

而项大姐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代农民工另外一个辛酸之处,她就请了一天假去看病,等她回来的时候,有人顶上来,人家不要她了。他们敢请假去看几天病吗?回来很可能就没有工作了。

有的病不是当时要命的,我也不看,我一直拖到年底回家才看,中间要回家看病不仅要来回车费还耽误干活,俺们农村人耽误不起。一般情况下不敢请病假,有回请了一天假去看病,等我回去干活的时候,人家就不要我了。说是,有人顶上来了,唉……

——项大姐,64岁

我们再说说和钱相关的,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新农合是属地化报销和管理,这是跟户籍制度挂钩的;而农民工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务工,所以这样一种高流动性和属地化、固定化的管理,就产生了高度的相悖。

周大哥正是因为不敢到上海的大医院去看病,在小诊所里受到不正规的治疗,耽误了病情,等到很严重的时候才赶到大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告诉他,你得了红斑狼疮,赶紧回家把家里东西拆伙拆伙,能卖的东西先卖一部分,在家里治病,在这里你看不起。

我得这个病已经有10来年了,现在肾脏也不太好,我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治疗一次。只能在省内治,省内报销率约为50%。要是去大城市看病,只能报销20% – 30%的费用,那看不起啊。费用还都靠孩子们凑钱了,要不只能等死了。

——周大哥,64岁

从安徽省宿州市新农合政策报销的政策规定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两个关键数据,一是住院的起付线,从乡镇、县、市,到省和省外的起付线标准是呈上升趋势的。另一个数据是报销比例,你越向外走,报销的比例越低。

在乡镇看病,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5%,到了省外,报销比例降低到50%左右。而且很多药品和医疗服务不在医保范围之内,所以实际的报销比例更低,可能在30%左右。

所以,属地化报销原则最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一代农民工在外流动过程中及时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到老年以后会放大。本来人的身体机能就在向下走,再加上长期的弱势累积,他们年老后往何处去?

关于养老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说我60岁以后就可以退休了,而对于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明确的预期。他们的概念里没有“退休”这样一个词汇。

张大姐说,我们哪有什么退休,你是农村人,你就是干活的命。

其实退休都是城里人的叫法,像他们60岁就可以拿养老金退休金呀,我们又没有买过什么五险一金。60岁对于我们而言意义其实也不是特别大。上了60岁身体肯定是差点儿了,但是也还是干得起一些体力活儿的。

——张大姐,64岁

所以我们的问卷里还有一个问题,你打算什么时候停止工作?选择“干到干不动为止”的占到了60.7%。我们提供的备选年龄段其实是很高的,大家没有选择66到70岁,而是选择干到干不动为止。还有76.1%的农民工说60岁不回家休息。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很心酸,他们要一直像精卫鸟一样去衔石、去挣钱。

关于养老规划,他们存了多少钱?本来我以为他们在外务工20多年的历程中总能攒一些钱,虽然我知道他们存钱不多,但是当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还是非常诧异。15.2%的第一代农民工没有存过一分钱,存不下来钱;存款在5万元以下的占55.2%。

他们打工那么多年,钱到哪里去了?都用在家庭的发展,儿女的结婚、教育,还有买房子上了。用陈大姐的话说,什么都没有这个事大,自己身体的疼就先忍着吧,反正也没什么大病,真有大病也治不好。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结婚了,差不多把家里的钱全部掏空喽,要盖个新房子,新娘家还要十万元彩礼。小儿子也28了,还没有对象,再找不到,就怕要打一辈子光棍了。我们在外面拼命挣钱,准备买房子,给他找对象结婚啊,他一天不结婚,我们就一天没有好日子过。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个事情大,多攒点钱,就能早给他买个房子找对象结婚。自己身体这个疼那个疼的,就先扛着呗。反正也没有什么大病,真有大病了也看不好,那就等死了。

——陈大姐,56岁

所以我们的第一代农民工在面临家庭发展和自身健康诉求的时候,他们一步一步地向后退,至于退到哪里,真的看不到边。

第一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所有资产几乎在孩子的结婚、买房、教育上全部清零。他们真正为自己打工,基本都在55岁以后。

很多人会问,农村不是还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吗?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新农保能不能为他们晚年提供足够的身体保障。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参加新农保的有65%,没有参加新农保的有26.2%,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自己购买商业保险的,加起来比例不到10%。

在参加新农保的农民工当中,缴费比例在每年100到350元这个档次的占69.4%。缴满15年可以领取养老金,那我们就可以算一算他们60岁以后能领多少钱。

我的访谈对象周大哥从2012年开始缴新农保,还有4年就缴满15年了,我给他算了一笔账,算完之后他傻眼了——他现在账户里面有2600元,按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60岁退休之后他每月只能拿到40块钱的养老金。加上国家普惠性的基础养老金140到150块钱,他最后拿到手的可能是190块钱。

这190块钱够他们生存吗?我觉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建筑工地对60岁农民工的“清退令”是致命的,把第一代农民工几乎唯一可能的生计又堵上了。

他们为什么非要到建筑工地去?因为即使是60岁左右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建筑工地每天基本可以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如果这一扇门给关了,他们到社区去做保洁或服务员的日工资是60到80块钱。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快速地存钱、存更多钱是他们迫切的需求,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又在慢慢地稀缺。

但和我们认知不一样的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务工历程中经历了这么多困苦,他们大部分对时代还心怀感恩。他们并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困难,而是感谢这个时代给了他们外出务工的机会,让他们有工作、有收入,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做农民工研究的这些年,我经常面对面地倾听他们的故事,而且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是第一代农民工,所以我常常会动容,在组织材料或写文章的时候其实很难保持学术上的价值中立。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兄弟姐妹和子女,我要感谢我们家祖坟上冒了一股青烟,因为我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现在百分之百是千千万万第一代农民工中的一员。所以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的关注和共情,应该是另外一个自我的本性使然。

非常感谢接受访谈的诸多第一代农民工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和迷思。也感谢在此研究中给与帮助和支持的同学们和来自社会的包容与关心。

谢谢大家。

仇老师与团队关于第一代农民工及农村老人的专著:

《第一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

《倾听暮年: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3.3. 正面连接|如此打工30年

一席|仇凤仙:民工暮年

正面连接|如此打工30年

个人奋斗有用吗?在发了2500份问卷、访谈了200人之后,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决定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因素。

我家小区的保洁老赵,来北京打工了23年,60岁时却没法退休。他未来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多元,因此打算打工到70岁为止。

他这代农民工,也是我国“第一代农民工”,生于70年代前,在八九十年代进城打工,不少人务工超过30年。但这8600万余人到晚年,情况和老赵大致相同。

老赵是河南驻马店人,2000年来到北京,那年他32岁,看过门,做过绿化,2007年来到我们小区做保安。如此又过了10年,49岁了,还没攒够钱结婚,一个人住在冬天没暖气、夏天潮湿发霉的10平米地下室。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当时在报社实习,需要出一篇农民工的稿子,而老赵是离我最近的农民工。

“我7年没有休假,一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2700。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大家都是这样的。”临走他叮嘱,“这几句话你千万不能删”。

不止这几句,关于老赵的整个部分都被删掉了,原因是“负能量”。老赵不符合我们对于农民工生活的美好愿景,但这个人群的实际处境,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更糟。

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仇凤仙做了一项研究。她发了2500份问卷,访谈了200人,想知道第一代农民工老去后如何维生。我在报告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无数老赵——

当我们热议“延迟退休”,担心60岁不能休息,他们中60.7%只能“干到干不动为止”;

当城市老人每月平均能领到3000元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元;

他们都打工超过15年,但到了晚年,一半以上的存款还不到5万元;

他们挣到钱都寄回家里,供孩子上学,但结果,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20%。

我们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既是工人,也是老人。他们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不得不继续努力工作,但结果是,他们既得不到老年生活所承诺他们的,譬如天伦之乐和医疗保障,也得不到工人应有的回报和尊严。

1993到2005,全国城镇职工的月工资提高了1260元,而农民工的增长幅度是:68元。

他们并非不努力,但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仇凤仙最后用“社会脆弱性”来描述他们的处境,即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深受社会排斥性政策的影响,远非个人能决定。

他们的困境,和今天很多人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这或许是一个社会中,弱者们常见的命运。

“退休”不存在

现实中的老赵,已经整整两年没有领到过一分钱工资了。4年后,小区取消了保安岗位,于是他就转去做保洁,不料又过3个月,保洁岗位也不给发钱了。

老赵仍然在坚持给小区做保洁,他每天早6点来清理两个垃圾桶,7点垃圾站开门时“永远第一个到”,然后回去清扫6栋楼。为了挣出饭钱,收垃圾时他自己分类去卖废品,每月能卖出600多元。

“你可以不做,但以前的钱他都不给你咋整呢?”他说要耗到拿回工资。

他不是没考虑过劳动仲裁,那是在他没领到工资的第21个月,但他不知道仲裁需要合同,而这份14年的工作从来都没有劳动合同。

因此,这份工作的状态,处在一个薛定谔猫的状态,如果最后他能领到工资,它就是,如果领不到,那就不是。但在老赵眼里,这个“工作”仍然“来之不易”,因为他已经55岁了,在劳务市场,这个年龄只能去做更不稳定的日结工。由于“清退令”的出台,他即将连去工地搬砖也失去资格——政策严禁60岁以上的农民工再进入工地。

老赵不是孤例,站在60岁前后这个坎上,好多农民工为了能有份工作,想尽了办法。

为了在上海工地上找一份工作,一位64岁的农民工办了张假身份证,把年龄改小7岁,结果刚上工两天,就在检查时被抓获。他被罚500元,拘留了1天。

也是在上海,一位49岁的保洁员想跳槽,但总因年龄被拒。她也花300元办假证,把年龄改小11岁,最后被行政拘留5天。

即便工作难找,即便冒风险,第一代农民工大都不打算退休。接受调研的农民工里,76.1%决定60岁以后继续在城市里打工。

他们并不具备退休享福的条件。城市里的老人有养老金保底,平均每月3000元,在第一代农民工群体里,这个数字不到300元。即便如此微薄,也只有65%的人可以领到。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顾不上考虑晚年,只能把工资用在当下。2009年养老金政策出台,35%的人不相信或不理解这项政策如何与自己的未来有关,于是没有参保。他们60岁后只能领基础养老金,每月仅100多元。

参保的人也很少能搞明白养老金是“多缴多得”的。一位45岁工人已缴了11年养老金,但其实一直按低档缴费,60岁后每月只能领195元。他在得知这个数字后问,这有什么用?第二句:我交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个月就拿这点钱?

为了领到较高的养老金(每月600-700元),一位女工需要在60岁时一次性补齐此前15年的保险费,共8万元。她凑不出这笔钱。她每月只挣几千元。“都让我交养老保险,我吃什么呢?”她决定放弃,继续做环卫工人。

这些农民工也没有什么存款。接受调研的的人里,接近一半(41.22%)打工超过20年,但是超过一半(55.2%)存款不到5万元。

他们只能继续工作。但市场和政策限制,却让他们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挣不到钱。

50来岁的农民工还可以在建筑工地上找到日薪300元的活儿。虽然“一天不能坐”,有人喊一声让拎泥桶、搬木头,就要立刻去帮忙,很多人还会自愿加班多挣些钱。一位山东56岁的工人最多一天干14小时,有时加班一整夜,第二天白天还能继续干。

当年纪超过60岁,他们连挣这份辛苦钱也失去资格。近两年,各地出台“清退令”,严禁60岁以上的农民工再进入建筑工地。他们只能转去做绿化、保洁、仓库管理员,薪水不到工地上的1/3。

再超过70岁,他们在城市几无生路了。一位农民工71岁被迫回乡,在村里帮忙盖房子,工钱一天100元。75岁时,一家劳务中介下乡招保洁员,工资一天110元。虽然只多10元,他还是去了,69岁的老伴刚做完胆结石手术3个月,好在也能干活,两人收入加一起就有200多元。

从此他带着老伴,每天早6点坐1小时车进城,到一处工地上倒垃圾、扫地,下午4点再坐车回乡,一周干7天。他说:“能动是福气,不能动就可怜了。”

工作、收入被时代限定 努力也存不下钱

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在80年中期、90年代初进城打工。他们最能挣钱的青壮年时代,恰好是城市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但时代红利为什么没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打工半辈子,为什么还是没能存下钱?

我们来看看这三四十年间发生了什么: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第一代农民工开始进城,在1989年创造了第一次“民工潮”。同年,各地开始清退农民工。

1990年,北京要求清退25万人,所有单位、企业都要每月填表报进度。那时,“民工潮”冲击了城市管理,同时城市正面临下岗潮,城里人也要再就业。农民工成了城市的“麻烦”。

三四年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城市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他们又被允许进城了。两三年后,他们再一次遭清退,因为城市又面临大规模下岗。

但他们不懂政策,不知道自己被“清退”过,只知道有天被开除后就很难再找到活。一位89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记得,找不到活,他就在桥洞住了一个月,自己带被子。

90年代末到20年代初,城市对农民工可以参与的工种也有限制——

在上海,全市三类工作中,只有一类“允许考虑”使用外地劳动力,前提是招不满本地人;

在北京,全市8个行业、103个工种,都不许雇用外地劳动力;

在青岛,市属企业每招一个外地人,还要交50块钱;

他们甚至无法像后来的农民工那样进入工厂做流水线(很多工厂也仅限本地户籍),他们能做的都是本地人不愿干的,建筑业和人力装卸。这些活很多是“黑工”,他们中21%遭遇过欠薪等权益侵害。

涨薪更无从提起。在改革带来红利的12年,1993到2005,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而全国城镇职工平均提高了1260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相当于他们在黄金年龄段,一直被降薪。

第一代农民工的遭遇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但他们总是处在被动之中。城市需要了,就吸纳他们,不需要了,就清退他们。他们在自己的青壮年时期,始终无法连续、稳定地工作,一直在城乡间来回摇摆。

近20年来,赚钱的机会多了,但他们也老了,竞争不过年轻工人;同时他们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房子、婚礼,仅存的一点钱也要掏空了。

钱都给了孩子 结果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20%

也不能说老赵一无所有。他在北京打工23年,存了20万,高于调研中90%的人。但这基于一个特殊原因,与多数受访者不同,老赵没有子女。

第一代农民工花钱最多的排序,第一名基本都是子女的婚姻和教育。

在北方农村,孩子结婚的开销在30到50万。儿子结婚这一年,一位农民工全年打工收入7万元,支出却高达32万元。他不得不借钱。

事后他们再还全部的债。因为女方通常要求“婚后不还债”。安徽一对夫妇有3个儿子,为前两个结婚已耗尽存款,也无钱可借了,只好给三媳妇打欠条,许诺盖房钱。此后夫妻俩一起外出捡破烂,10年没回家,只源源不断给小儿子汇钱。

他们的孩子会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孙辈会努力成为城市人,但第一代农民工还在坚持为家庭输血。200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广东,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把收入用于个人消费,但80%—90%的第一代农民工还在把工资汇回家。

为了能稳定供给家庭,第一代农民工会主动放弃个人发展的机会——比如先投些钱,就可能做个小包工头——因为他们不敢冒险,怕失败了会倾家荡产。他们也会放弃为自己储蓄。要到60岁,完成对子代的任务了,才开始为自己攒钱。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想让他们不再重复打工的命运。

但结果,他们的孩子大部分初高中就辍学了,读到大专及以上的不到20%。63.5%的孩子成为了下一代农民工。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仅5.1%,自己创业的仅2.9%。

与第一代农民工对应,他们的孩子或许可以被称为第一代留守儿童。这两代人都没有什么选择,父母为了生计只能外出务工,孩子也不得不留守农村。访谈中聊到孩子,第一代农民工大都说自己认了命,“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研究显示,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处于劣势。一项基于3500人的调研显示,比起同龄人,留守儿童长大后更难适应高强度的异化劳动。在深圳“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过着一种“三抛”的生活——抛弃家庭,抛弃社会,最后抛弃自己——他们中很多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孩子。

像一种循环,他们的孩子在生子后,也进入了父辈的模式。很多人为孩子上学在县城买房,但自己又只能在大城市打工,于是孩子成为又一代留守儿童。

一位农民工A曾尝试打破这种循环。他1989年到上海干工地,1991年孩子出生。为避免留守,他让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到上海上学,每年5000元借读费,“抵普通人家三四个小孩”,交完就攒不下一点钱。但在孩子初二时,他得知外地户籍不能在上海中高考,只好让孩子独自回老家。

最开始,他觉得六七年的上海生活,还是让孩子和老家的同龄人不一样,但这种区别没能维持多久,“他自己在家没人管,学的好坏我们也不知道”。

他的孩子后来大专毕业,去常州打工,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家庭的第三代,又被送回安徽农村留守。

因为那些年交了借读费,A没有存款,没买房,2020年疫情爆发后回到家乡,临走时最后一份工还欠他4万元不给。他也不懂养老保险要“多缴多得”,将来每月只能领200多元。访谈时他56岁,在芜湖开了一个小门脸收垃圾。他说,自己打工了30多年,但最后好像和那些一直在村里的人,也没什么差别。

不能看病,伤病只能随打工累积

第一代农民工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他们面临所有老年人共同的看病问题。不同于城市老年人日常出入医院开药,他们极少看病。

一位芜湖的大厦保洁员为了看病失去了工作。她只请了一天假,等回去干活时,公司就不要她了,说有人顶上了。

从此她再不敢请病假。她64岁,腿脚不便,每天要负责把6层楼拖两遍,还要做其他区域的保洁。她月工资1800元。访谈时她正在拖地,每拖一层,都要停下来喘气。但她说没办法,只要不是当时要命的病,她都会拖到年底回家才去看。

调研中,对于最担心的问题,61.4%的第一代农民工认为是“身体健康”,但——

仅有35%曾参加过体检;

63.4%在务工地城市看病0次;

58%的人都“能忍则忍”,仅有11.8%选择去当地大医院看病。

在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八九十年代,农村还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看病是“裸奔”状态,多数人不愿把辛苦挣来的钱用于医疗。

2010年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但不能异地携带。他们打工时生了病,必须先回户籍所在地的医院,确认不能诊治,办转诊手续,再回打工地看病才能报销,但还要自己先垫钱。

他们看病要么自费,要么回老家报销,但要承担路费、时间成本、失业的风险。

但当问到对新农合的态度,他们中一半以上选择“满意”,说这很好了,从前看病都不给报销。他们只跟过去的自己比,却不会横向比,因为他们不知道城市里医疗报销比例有多高。

不论病痛还是看病难,他们都选择忍受。职业伤害给他们造成的腰酸背痛,远比城市老人更严重,但他们不会像城市老人一样去做按摩、理疗、针灸,只忍着,贴虎皮膏药。

他们认为去医院没用,因为没法遵医嘱。一位50多岁的女工因长期干活,手腕形成囊肿后不能弯曲,还很疼。医生建议她回家休息,说这就是干活累的,不能再干了。可是她觉得,不让她干活她就没法活。

问题随时间不断累积,到晚年,他们看上去普遍比实际年龄老十多岁,身体各部位疼痛,一些人还患有工作环境污染引起的尘肺病、红斑狼疮……相比工作超过10年的人,工作不到5年的人自评“健康”的概率高44.7%,即打工越久,身体可能越差。

一位农民工年轻时做的是扛包的工作,一个大包100多斤,扛一个挣10块钱,他一天要扛十几个,不时闪到腰,疼得直掉汗。访谈时他54岁,已直不起腰,胳膊也抬不高了,医院诊断是肌肉劳损。

另一位做了很多年铲水泥的工作,昼夜都接单,天天被水泥呛得咳嗽。50岁,他开始不时感觉喘不上气,但没去看病也不请假,“自己歇歇就能干了”,几年后越喘越厉害,到医院确诊了肺气肿。

访谈时他57岁,一走路就喘得厉害,走几步就要歇歇,返乡在家,什么都不能干了。“听说这个病哪里也治不好”,他就不治了,只天天吃消炎药,还是孩子在淘宝上给买的。“实在憋得不行了,我就去医院吊两天水。”

仇凤仙觉得,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城市留给他们最深的痕迹可能就是健康问题,“他们带着一身伤病,回到乡村,回到那个原点,但那个原点已经不是当时那个原点了”。

个人奋斗有用吗?

一些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小农意识”、穷人思维,似乎他们是被自己的头脑限制住了,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可能确实缺乏魄力和开拓性,不敢投资、把握不住机会,但这并不是他们生活艰辛的原因,而是结果。他们没有存款,没有保险,也没有家庭的支持,自然不愿冒险。仇凤仙觉得,是社会排斥造成了他们没有抗风险能力,却把责任转嫁给农民自身。

在调研之前,仇凤仙曾预设这些农民工的命运,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都有关。经过问卷和访谈,她发现,这些人的个人情况都差不多。绝大多数人初中都没有读完(83.85%)、没学过技能(67.4%),家里贫困到没钱支持他们在城里摆摊,也没有人脉。

他们并非不努力。直到60岁退休年龄之后,他们依然谋求打工的机会。工地进不去,他们就去做日结工,凌晨4点在路边等招工的面包车。但是努力好像是无用的。

仇凤仙最后在报告中,用“社会脆弱性”来描述他们面临的困境,即他们的处境和未来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深受社会政策的排斥性影响,不是个人能决定的。

被遗忘的一代人

人们很难真的理解第一代农民工的处境。仇凤仙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吁,要给农村老人多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一位专家批评她“没有人文情怀”,认为应该让老人休息。仇凤仙觉得,这其实是不了解农村。不让他们工作,谁来负担他们的生活开支呢?

他们没有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发声,争取权利。他们没有学历,不会运用媒体,只会忍受。访谈中他们很少抱怨累,只会说“哪有活不累呢”;身体坏了,他们也觉得正常,“一辈子干活,怎么可能还有好身体呢”。问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他们说“看世道走”,意思是看这个时代会怎么发展。最后他们默默回到家乡。

仇凤仙1979年生,父亲、哥哥、妹妹都外出打过工,“我要是出去,我就是第一代农民工。”后来她成了家里唯一上大学的人。她的妹妹比她小几岁,16岁外出打工,挣钱给她交学费。2003年仇凤仙大学毕业,去上海一个工地看妹妹和妹夫,工地上没有夫妻房,他们俩和十来个人一起住一个大工棚,只用木板隔出一个单独的房间。成为学者后,她本能地想关注第一代农民工。

开始调研后,她发现他们很渴望倾诉。只要问了一个人,马上会有一堆人围上来,大家七嘴八舌,她甚至很难单独跟一个人访谈。他们讲自己找不到工作、没钱回家,要么再加上家人生病,问题几乎都一样。

他们说,这些事没法跟家人讲,没出来的亲人听不懂;也没法跟工友讲,总换地方打工,其实很难有朋友;他们更不可能跟城里人讲,尽管这些人真正有替他们发声的渠道——一位农民工长年在工地,那其实是个和城市隔绝的封闭空间,他说一直不清楚城里人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最近刷抖音才看见。

他们也确实正在一步步离开我们的视野,从我们虽不熟悉,但尚有概念的工地,渐渐退到我们更不会看到、想到的地方。

他们也许会退到你的小区,拖楼道的地、擦电梯;也可能退到你工作的大厦旁,平整楼前的草地、浇花草。但你每天进进出出也不会留意到他们。

你甚至不会像路过工地时一样,好歹能联想起他们共同的身份。他们老去后像是一块石被碾成碎渣,又被风吹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于是你不再能看到石头。

仇凤仙曾悲观地想,“农民工老去后怎么办”可能永远不会进入城市人的头脑。一个人是农村人,老了就回到农村,似乎是天经地义。只有细究了他们的每一点付出和代价才会想到,他们和城市人一样在城市工作一生,最后却一无所有,这并不正常。

参考资料:

仇凤仙. 第一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 2023

包小忠. 刘易斯模型与 “民工荒”[J]. 经济学家, 2005, 4: 55-60.

江立华. 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41(4): 10-13.

汪建华, 黄斌欢. 留守经历与新工人的工作流动——农民工生产体制如何使自身面临困境[J]. 社会杂志, 2014, 34(5): 88-104.

3.4. 官媒在抗战时期谈民主自由

为什么在网上一说民主自由就会被很多人围攻?

1、《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 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

2、《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开放党禁;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很多,但目前全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会结社的自由,是言论出版的自由。

3、《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8日

关于人口素质不够的问题,共产党说过,不应因人民素质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

解放区的直选,是用各种豆子代表候选人,在候选人背后的碗里面投豆子的,所有一切都公开在露天举行.现在的素质,比那时候好很多吧.他们以为中 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4、《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

5、《新华日报》1944年2月2日

愚民政策虽然造成了沙漠,却绝难征服民心。

6、《新华日报》1945年1月18日

英国人民把言论、集会、身体等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而加以无比重视,从美国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上引赫尔国务卿自称一生为这目标奋斗力争的正是这个东西。“平等“与“自由“为什么被民主国家这样重视,重视到认为没有这就无从谈民主政治呢?这是很简单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提倡人民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到了家天下,人人的权利便有不平,……所以对外族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族主义。对于国内打不平,便要提倡民权主义“。英美民主政治所重视的平等,正是这一含义…假如至今英美仍不准人民有平等的权利,那末怎样能够谈得到民主、怎样能够实现民治呢?说到“自由“也是一样,如果连人民言论、集会、身体的自由都不允许,则民治从何谈起?……

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是英国人民有平等有自由,所以虽没有宪法也是民主国家。由此看来,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是人民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主的潮流 正在汹涌,现在是民权的时代,人民应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身体的自由是真理,实现民主政治是真理,真理是要胜利的,所以高举民主的大旗奋斗着的世界和中国?

7、《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

年青的民主的美国,曾经产生过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威尔逊,也产生过在这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民主领袖罗斯福。这些伟大的公民们 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就是民主,就是为多数的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美国现在是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国四大主要国之一,担负了彻底消灭法西斯、消灭侵略、建立世 界永久和平安全的重大责任,从美国的革命历史,从美国人民爱好民主自由的传统精神,从美国人民的真正利益,我们深信美国将继续罗斯福的民主政策,不会忽视世界各处,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声音,人民的要求。

8、《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

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 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

9、《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

杰斐逊的民主精神孕育了两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民主政治,杰斐逊的民主精神也推进和教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行进。

10、《新华日报》1944年10月3日

我们尊重幷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孤立主义提出批评,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发的。我们丝毫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11、《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

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另一种主张是思想自由。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

12、《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

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象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说 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自由。

13、《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

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废除现行检查办法。

14、《解放日报》1942年4月23日

可见民主和言论自由,实在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把民主国先进的好例,作为我们实现民主的榜样。

15、《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新闻:据说美国在马绍尔战场协助土人实行民主,让他们自己选举行政官。这是很平凡的事:从民主的美国来说,正应当如此。这也是不平凡的事:从不民主或尚未民主的国家来看,觉得新奇、觉得刺耳、觉得不平凡。

16、《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

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17、《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社论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幷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这样的作风,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们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18、《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限制自由、镇压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脉真传,无论如何贴金绘彩,也没法让吃过自由果实的人士,尝出一点民主的甜味的。

19、《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

而民主与不民主的尺度,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其它自由权利是不是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做到这点,根本就谈不到民主…保证一切抗日人 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移之自由权…中国共产党一向是忠实于它对人民的诺言的,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因此它的纲领中的每一条文与每一句语,都是兑现的。我们决不空谈保障人权,而是要尊重人类崇高的感情与向上发展的愿望。

3.5. 慕容雪村演讲: 我们只向真理低头

慕容雪村 @ 2011-9-18 17:56

按:前两天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请我为2011级新生做了次入学演讲,这是讲稿。因为时间关系,有些话未能在现场讲。

郭英剑院长让我在这里讲几句话,我想他也许找错人了,因为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收不到激励人心之效。按这个时代公认的标准,成功人士就是要有很多钱,住很大的房子,开很大的车子,如果你是女的,脖子上要戴条几十斤的链子;如果你是男,身边要带个女的,女的脖子上要戴条几十斤的链子。这些东西我一样也没有,我是个作家,照大多数人的理解,作家这种东西有三个特点:一是穷,二是脏,三是骚。有些青春文学作家穷倒不穷,但后两个特点依然还保留着。就我所见,“作家”这个词跟落魄、潦倒有很大关系,跟二奶和二奶的链子屁关系也没有。我唯一的成就,就是出过几本书,有人觉得还行,有人觉得这纯粹是浪费木材,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我自己都有点羞愧,因为我不是什么好榜样。但最后,我还是鼓足勇气站了上来,原因只有一个:我想你们也许需要听一点不同的声音,不同于这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不教你发财,也不教你成功,只是几个简单的祝福,祝你正直,祝你聪明,祝你活在某种文明之中,而不是只为了一堆臭钱活着。

19年前,我和你们一样,背着大包小裹,告别故乡来北京读大学。几天之后,系里请了一位长相猥琐、穿着米黄色西装的家伙给我们做入学演讲,我那时比较单纯,也就是傻,在交流环节举手提问:老师,你认为我们大学四年应当怎样度过?这位老师反问:你想听真话还是听假话?我说听真话,他说,如果要听真话,那你就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那时还没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学生干部,入党,力争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都有贡献的有用人才。我又问:那假话呢?他说:如果要听假话,我劝你别问这种傻问题了。生活应当怎么过,哪有什么标准答案?生活不是你自己的吗?干吗要听别人的?要我说,大学四年就该率性而活,喝喝酒,跳跳舞,谈谈恋爱,如果你喝完酒、跳完舞、特别是谈完恋爱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那不妨读读书学学文化。我也不劝你贡献国家社会,不,你首先应该对自己有所贡献,其次贡献家人,再次贡献亲戚朋友,最后才轮得到国家和社会。你也不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有用”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词儿,它简单粗暴,把人当成某种东西。你不是一根木头,不应该考虑自己能打人还是能做劈柴,你有知觉、能感受,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万物的“有用”都为你而设,你只需要去感受这种幸福,但你自己不应该有用。

按照某种正统的观念,这位老师就要算是误人子弟,我本是好人家的孩子,有着大好的前途,可以当律师、商人或者煤老板,就算当不上,至少也能活得抖擞,就像励志书里写的,每天起来数一遍口袋里的钞票,然后贼心不死地冲向更多的钞票。可是被他一番误导,我不幸地走上了邪路。我本是好人家的孩子,最后居然成了一名作家。19年后,当我想起这几句所谓的假话,我必须承认,它对我的一生至关重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我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我的社会担当;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别的什么。

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可悲的是,许多人至死都不明白。21世纪的中国有许多特产,最显著的有三种:第一是麻将,第二是阴谋诡计,第三就是形形色色的官。如果把这些官全部关到笼子里,肯定比北京动物园要有趣得多。这些官,人们称呼他张局长、李书记,然后他就会活在局长、当书记的自豪感中,全然忘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个官。还有那些野蛮的拆迁队员,那些毒打小贩的城管,大概都是忘记了这个:他们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城管。还有一类人无以名之,只能叫“大义灭亲者”,对这种人来说,如果他爸爸和公社的木头同时掉进水里,他选择去捞公社的木头,然后看着他爹淹死;如果在妈妈垂危和进京唱红歌之间选择,他选择唱红歌。这种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称为英雄,我不反对,但我还是觉得他不是人。大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独特的国情,大学不可避免地被金钱和政治污然,变得臭气熏天。两年之后,你们中的某人会当上学生会主席,他本是好人家的孩子,当上主席之后就会变成另一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不过多半都是官腔;办事有板有眼的,不过多半都是表演,他有很多口头禅,包括“紧跟、狠抓、全面落实、团结一致”,好像被宣传部附体了,至少也是被校团委附体了。如果到那时,你还能记得我的话,你就可以这么想:当上个破主席,他就不是人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祝福:祝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是革命的一块砖,也不是某架机器上的螺丝钉,既不是谁的羊,也不是谁的枪,你是你自己。你可以当局长、当书记,可你知道,那并非你的全部,只是你的一个头衔。你也可以加入某个组织,但不该无条件地属于它,甘心情愿做它的奴隶。你是一个人,万物之灵长,也是万物的尺度,你是自然造物中最为神奇的一种。你不必过于强求身外的财富,因为你已经是超级富翁了。想想看,如果做“人”需要指标,你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这个指标?你生而为人,而且正在最好的时候,手里握着一件无价之宝,它闪亮、脆弱、如梦如幻,每个人只能拥有几年,这东西就是:青春。你考取了民族大学,说明你高考还算顺利,可是没必要过分自豪,因为在十八九年前,你曾经赢取过另一场更残酷的考试,那次有几亿对手,但你打赢了,所以才会成为今天的你。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在座的大多已经年满十八周岁,所以我的第二个祝福,就是祝你成为一个现代公民,不是古代的黔娄、黎庶、编户之氓,也不是所谓的“人民”之一。我们这个国叫人民共和国,许多机构都冠以人民二字,有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日报……连监狱都可以叫人民监狱,在这么多机构中,除了人民监狱和人民有点关系,其它的离人民都很远,人民代表基本上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公安基本上与人民为敌,人民的公仆基本上骑在人民头上,所以“人民”二字基本上就是个虚词,借用王小波先生的话,我们可以说:人民,你的名字叫沉默的大多数。但公民不同,身为公民,除了要和人民一样纳税,更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希望你们到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读读《宪法》,那里规定了许多权利,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集会结社游行自由,这些自由都是你的,你自己的,不应该被随便夺走。如果有人夺走了,你就应该像个真正的公民那样,堂堂正正地去找他要回来。

与人民相对的,是君主;与公民相对的,是政府。身为公民,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除了关心自己、家人和朋友,你还应该关心政府。政府应该是你投票选出来的,它的权力是你分给它的,就好比一个物业公司,因为你不想为了清洁、保安等事操心,所以花钱请人来做。政府就是你花钱请来的物业公司,它做得不好,你应该批评它,并且帮助它改正,如果它不肯改正,你甚至可以收回自己的权力,换一家公司。它做得好,你还是应该批评它,因为你想让它变得更好。

身为公民,你应该明白: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更不等于爱皇上,中国历史上曾有过80多个王朝,它们兴,它们亡,中国还是中国。历史上还有过800多位皇帝,他们生,他们死,中国还是中国。你应该知道,“中国”这个词有三重含义:地理上的中国,文化和民族意义上的中国,以及中国政府。前两者都值得爱,后一个不值得,或者至少,你要看它做得好不好才决定是否爱它。

身为公民,你应该独立而清醒,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机构,这国中有许多动人的口号、美丽的谎言,在电视中、广播中、报纸上,在随处可见的任何地方,但你已经年满十八周岁,不再是浑浑噩噩的高中生,那些美丽的童话听了笑笑即可,没必要当真。我们知道,这世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桃花源中也有灾荒,礼仪之邦也要收月饼税,再伟大的人也要上厕所,和你我一样;再大的官也要抠鼻孔、擦眼屎,和你我一样。古人说:人皆可为尧舜。我理解这话的意思,除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尧舜那样,正直、勇敢、善良、勇于担当,它还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尧舜那样的政府首脑,即使我们不屑去做,也不应该盲目崇拜他们,因为我们知道,尧舜除了权力大一些,其它和我们一样,他上厕所的时候,他抠鼻孔、擦眼屎的时候,和我们一样。

身为公民,你不再是国家的一份子,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牺牲。相反,这国家有你的一份子,如果把它分成14亿份,有一份属于你,你是14亿股东之一。它好,有你的一份,它不好,也有你的一份。你应该行使自己最重要的权利:投票、说话。如果你相信某人,可以投他的票,让他为你做事;如果你对他不满意,也可以把他选下去。如果你觉得政府不错,你可以选择说或不说,如果你觉它就是个混球,就应该大声地说出来。未经你授权,没有人可以代表你,不管他是班长、团支书,还是学生会主席,如果他这么干了,请你告诉他:对不起,你没有这个权利。如果他还坚持这么干,请你把他当成骗子。

我的第三个祝福,祝你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从古希腊至今,世上的大学都为同一个目的而建立,那就是真理。我母校的前校长江平先生讲过一句话:一生只向真理低头。我很想找人把这句话写下来,挂在我们家的正堂,如果可能,我更想把它挂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的门口。

60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多了一些东西,也少了一些东西。多出来的是一些办公室、一些牌匾、一些头衔、一些学生干部模样的人,少的东西就太多了,我曾经这样评论:现在的大学,学术越来越少,权术越来越多;风骨越来越少,媚骨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讲道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你们知道,每年度都会有一个亚州大学的排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每次都名列前茅,而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如清华和北大,似乎从来没挤进过前十名。香港以区区弹丸之地,竟然汇集了那么多优秀的大学,而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几万亿外汇储备,为什么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建不起来?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也很简单,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能在这里说,希望各位可以深思。

当我们谈到真理这个词,必须明白:真理不为任何人、任何机构而存在,它就在那里,可以被发现,但永远不能被发明。真理这个词与金钱无关,与政治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与谁上台谁下台都无关,有些人一旦上台就迫不及待发明真理,这些所谓的“真理”,或许会传诵一时,但长久看来,必将成为历史的笑话。

中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吾爱真理,但更爱领导”,另一种相反,“吾爱领导,但吾更爱真理”,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你必须做出选择,而且应该站在真理一方。你可以尊敬领导,但应该更尊敬真理,在未来的日子,你或许会为了某种原因曲从于某些人、某些组织,但至少心里应该明白:真理是香的,而领导和组织只是闻起来香。

前些日子有大学教授宣称,如果他的学生毕业之后赚不到四千万,就不要回来见他。这就是中国大学衰落的原因。

前些日子曾有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几句不合时宜的话,结果被学生举报,说他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大学衰落的另一个原因。

我说过,真理是香的,而金钱就是臭的,至少没那么香。政治比钱更臭,特别是某种与人类为敌的政治,简直是臭不可闻。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你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文豪萧伯纳写过一个剧本叫《巴巴拉少校》,剧中有个富二代叫斯蒂芬,和大多数中国的富二代差不多,这个斯蒂芬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天他爸爸教训他,说你天天这么游荡不行啊,一无所长,将来怎么办?斯蒂芬回答:我的长处在于能够明辨是非。他爸爸听到这话大为生气,说明辨是非是世上最难的事,科学家和哲学家终生思考,也未必能够得出什么结论。你这么一个东西,凭什么就能明辨是非?

这话没错,明辨是非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在某些国家,有些人活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有许多大学教授自己就很糊涂,比如北京大学那位著名的孔教授,按他的话说,北朝鲜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度,金氏父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为了嘉奖他的言行,我决定把他送到朝鲜去,据我所知,那里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还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在挨饿,希望孔教授可以在那里成功减肥。

身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你应该明白,哪些话是对的,哪些则是混蛋话。对此有个基本判断:如果某个观点不介意与人讨论,也不怕被人质疑,它多半就是真的。如果某个观点宣称自己是唯一真理,并且拒绝讨论、拒绝批评,肯定就是混蛋话。这世上有许多书,有些书教人以智慧,有些书只会让人更愚蠢,包括我们的教科书,特别是与文史哲有关的部分,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广告,另外三分之一是被审核过的事实。对此也有个基本判断: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只应该关心数字和定理那部分,比如北朝鲜的数学教科书:3个敬爱金日成大元帅的男孩,加上4个敬爱金日成大元帅的女孩,一共有几个孩子?标准答案是:7个敬爱金日成大元帅的孩子。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应该记住3+4=7,至于尊不尊敬,那就去他妈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知道,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如果某种方式宣称自己是唯一真理,你就应该对之表示怀疑,并且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多了解一些别的观点,然后回过头来验证其是否准确。

这也是明辨是非为什么困难的原因:如果长期只能听到一种声音,你就会被这种声音催眠,并且无条件地相信它、服从它,甚至崇拜它。我曾经在传销团伙卧底,深知其力量之大,也深知其邪恶。我最近读过一本描述北朝鲜的书,叫《我们最幸福》,据书中所记,北朝鲜此时正在经历饥荒,百万人饿死,百万人营养不良,可有些人依然相信,虽然我们很饿,可是中国人、韩国人比我们更饿;另外一些人则相信,我们之所以挨饿,是因为我们要把粮食省下来,等到朝鲜统一之时,好帮助那些比我们更饿的韩国人;而所有的人都相信:北朝鲜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度,北朝鲜国民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作为合格的大学生,你应该对此有所警惕,你可以身在朝鲜,但你的心、你的精神,应当在朝鲜之外。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你应该有一颗怀疑之心、一双苛刻的眼,还要有批判的精神。我们知道,世上的智慧都因怀疑而生,而在学术上,只有苛刻地审视,才可能接近真理。你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我们有伟大的汉字,有伟大的中餐,有美丽的旗袍,最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能发明出臭豆腐。可是你也必须看到,近一两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文学、艺术和学术几乎没什么贡献,我们输出的,除了廉价商品,依然是麻将、阴谋,以及形形色色西装革履的官员。有位德国导游长期接待中国官员,发现有两个地方是他们必去的,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故居,另一个就是德国的红灯区。这大概能够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多么丰富,除了意识形态,居然还有剩下的东西:性。

30多年来中国建造了无数高楼,可是精神世界的高楼,连地基都没打好。我们最近常听到几个词:复兴、崛起、强大,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强大绝不仅是GDP的强大,更要看其在精神领域有多少发明创造。哲学家谢林评价歌德:只要他还活着,德意志就不会孤独,不会贫穷。而如果没有歌德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和艺术上的杰作,所谓复兴和崛起就只是一句空话,建再多高楼,修再多机场,也只不过是一片高楼与机场的荒漠而已。古人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而事实上,自从孔子死后,或者更近一些,自从上个世纪的先贤们纷纷谢世之后,中国就迎来了一个学术上的寒冬,极为漫长,也极为孤独,长达半个多世纪。不过我们已经看到曙光了,因为有些人正在努力,也因为有在座的各位。

在座各位大多都是外地同学,在来北京的路上,你们已经见识了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我要说,你们很幸运,能够生在这个时代,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从没像现在这样繁荣,人类文明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发达,你们享受着文明的成果,也希望你们能对文明做出贡献,大导演伯格曼曾经说过一段话:我的梦想就是古代的一个传说。大教堂倒塌了,人们聚集一处,建造了更为辉煌的教堂,教堂落成后,这些人就离开了,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伯格曼说的教堂,其实就是人类的文明大厦,它之所以辉煌壮丽,是因为许多人都曾参与建造,而且有更多人正准备参与建造。

我还要说,你们很不幸,居然生在了这个时代,与地沟油、毒奶粉、躲猫猫和各种强拆、血拆为伍,你们听过许多丑闻、黑幕,你们知道一个词叫“潜规则”,它的核心内容是金钱、权力,甚至是性,在座的某人或许正准备身体力行之。最耀眼的可能就是最肮脏的,最纯洁的可能就是最龌龊的,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人们说:这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世界,这话不对,这世界并非没有底线,它以你我为底线。如果你抱怨世界的败坏,请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我都做了些什么?我说过,这世界之所以变坏,往往是因为我们没去想怎样让它变好。如果你对这世界不满,也请你相信,有一个更好的世界就在不远之处,要到达那里,只需要我们每个人变好一点点。

太平天国时期,美国传教士密迪乐来到中国,他看到了战争、灾荒和种种匪夷所思的苦难,然后做出诊断:中国最需要的不是现代科技,而是基础文明。150年后,我们用上了IPHONE,听上了MP4,我们有全世界最快的互联网,可是我们最需要的,依然是那个东西:基础文明。所谓基础文明,指的就是契约精神、权利意识,还有对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的理解,这些东西现在称为普世价值,意思就是,每个人都该懂得,除非你还是个野蛮人。

在演讲的最后,我想讲一个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曾经在一家单位供职,特别想当个部门经理,可领导就是不肯提拔他,这位朋友日夜为此烦恼。终于有一天,领导良心发现了,晋升的文件发到了这位朋友手里,他看了很久,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问自己:难道我日思夜梦、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么一张纸?这又有什么意思?想了一夜,他决定辞职,然后到丽江租了一个小院,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一年。院中有一棵梨树,到梨树开花的时节,他就会搬一把躺椅,沏一壶茶,拿一本以前来不及读的书,喝两口茶,读几页书,有时会睡上一会儿,睡醒之后就会看见,雪白的梨花一朵朵落到他的书中。

很多年之后,在座的各位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化,有的会成为高官,有的会成为巨富,有些人会成为大学者,一定也会有人早死。不管你活在哪一种人生中,你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可是又不知如何改变。我想原因就在于少了这样的“梨花一瞬”,你需要一段悠闲的时间,去品茶,去读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一个黄昏,看梨花如何从身边飘落。这就是我开头的那句话:如果你想幸福,仅有钱是不够的,你需要活在某种文明之中。

3.6. 投身历史的荒流,实现个人的价值

原创 叶立华 求实处 20210222

人的生活往往是孤立无援的。

人生大抵是这样,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在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上,往往没有一个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做,以至于应该选择哪条路。

但岁月总是流逝的,时间并不会等人。迷茫,彷徨,还有挣扎,惊觉错过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老人常说一个词,醒悟。

醒悟,醒悟,醒过来后,就误了。

还是把目光往前拉吧,迷茫不是一代青年的底色,而是古往今来所有青年的底色。青年人们被历史的荒流所推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有选择或者没有选择的,便成为了耄耋。

社会总有一个总和的情绪,这总和的情绪,就是人民的意志。

从一八四零年以来,中国人的情绪便没有变过,珠江口的英国军舰给所谓天朝上国的统治者当头棒喝,我们落后了。

南京条约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郁就纠结在了每一代中国的青年人眉梢。1872年,输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愁云笼罩了中华大地,詹天佑那一代青年人在苦郁中搞起了师夷长技。1902年,输掉了甲午战争,三十年变法成为泡影,学技术已经救不了中国,鲁迅那一代青年人在苦郁中学起了西方文化。

1920年,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下来的和谈让中国人明白了,弱国无外交,毛主席那一代人在苦郁中走向了不同的地方,有人去了法国,有人去了农村。1940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我大好河山,苦郁中的青年人,奔赴延安的红星。1969年,如何将红旗打到底的疑问到了每个人的心头,苦郁中的青年人向燕子一样,飞赴中国的广大农村,上山下乡。

国家不能像过去几千年一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不能像过去的几千年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身处荒流中的青年人,每一代青年人都摆脱不了这样的苦郁和焦虑,彷徨和迷茫。

破局的路总是有的。自一八四零以来,中国的各个阶级,各个团体,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下泪,跑出了一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接力赛。

我们不能说,黑暗不存在,黑暗一点没有。否定目前的不合理,把一切美化,这不是实事求是,这也不是唯物主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中华大地上降下了沉沉暮霭,深邃的夜空里,星火总是要从少到多,从烟到焰,方能有彻底的光明。

依然在路上。

荒流总有前进的方向,人民用血肉给历史的荒流指出了方向。每一代投身到荒流中的青年,都成长为了巨人。

因此,青年择业,最前提性质的东西,就是选对方向。选方向的标准,就是三 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方向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可能暂时会吃一点亏,但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站在了这个荒流的对立面,纵然能一时痛快,汪精卫始终也没有走到最后。

1872的青年人们,实业救国,他们之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后人,仍然活跃在如今的商海。1902的青年人们,文化兴邦,他们之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无数巨擘,他们的后人,依旧在文化领域举足轻重。1920的青年人们,缔造了人民共和国。1940的青年人们,是百废待兴时期的中流砥柱。1969的青年人们,出了老三届,出了如今的舵手,出了如今各行各业的掌舵人。

历史雄辩的证明了,投身于历史荒流的每一代年轻人,最后都成为了巨人。

方向这个大气候确定了,结合小气候,找到自己的路,就是重中之重。

小气候我在去年11月的时候,谈过了。在这里,复述如下:

首先,未来十年,世界安全形势会开始恶化。

苏联解体后的发展红利,已经被中美两国吞噬殆尽,想要进一步发展,如果新动能不能在未来十年内做出,科学技术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就要涉及到争夺资源。

这是我们未来十年要面对的局面,在过去三十年里,没有享受到发展红利的国家,早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那些享受了十几年红利就开始疲软的国家,就是前车。

事情最开始是从中东起来的,增长乏力的中东,从突尼斯燃起了颜色革命的熊熊烈火,蔓延到了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紧随其后,火焰向着南美肆虐,墨西哥的毒贩,委内瑞拉的两个政府,以及不堪一击的巴西。如今,这火焰烧到了非洲发展的明珠,埃塞俄比亚的内战爆发了。

在急剧恶化的世界安全环境下,美国人不得不因为内政而收缩,他们留下的战略空间,属于那些国内有矛盾,但尚有输出能力的地缘强国,以色列,土耳其,俄罗斯,伊朗,摩拳擦掌。世界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以弱国的自爆和地区强国的扩张为主旋律。

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对于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人退出的秩序,我们必须要填补,上海合作组织的曙光照到了东亚。

真理和贸易规则,只存在与坦克和军舰能开到的地方。

其次,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会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透明的方向为主。

谁都知道,非洲人民过不上美国人民的好生活,不是现如今生产不发达的问题。现如今的生产力,远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分配规则的问题,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经济链条中获得的收益最少。生产多而收入少,有效需求就会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换句话说就是生产的过剩。

新冠肺炎的出现,客观起到了消灭财富的作用,也让危机的爆发获得了延缓。

在世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全球性的大规模暴雷,获得延缓窗口的各国政府无一不会引导着水向特定池子中奔涌。有效需求不足,刻意制造一个池子,就能引导资金向着池子里走,而不是大水漫灌,大水漫灌的后果是各行各业的生产持续增长,这会进一步导致需求的相对不足。

而水向着一个池子里走,只会导致个别行业的生产过剩,这就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定向暴雷的出口。让风险变得可控。

所以,一个一个的盘被推高后,先进去的还能吃肉,同时诞生造富神话。这些造富神话,反过来可以作为典型,给底层希望,起到缓解社会压力的作用。后进去的只能接盘。

这是未来五年,我们要面对的局面。在过去十几年里,没有享受发展红利的国家,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出现在韩国日本到拉丁美洲的杀猪盘,主任我不再举例。

第三,未来五年,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就是破局和适应。

未来五年,对外,面对一个只有靠坦克和军舰才能生存的安全环境,我们将逐步加强决战型海军的建设,同时,为了因对美国可能出现的战略风险,我们必将并加大核武库建设的力度。这是听不懂道义,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能听懂的唯一语言。

对内,我们将建设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奔逃的外资,扶持本地真正做实业,而不是割韭菜的企业。在适当放水的同时,我们也会着重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大小气候谈完,就该谈谈,孤立无援的青年人,要如何在荒流中自处。

从学生开始,就有了两条路的分化,一直深造,投身学术,进入高校,还是读书到一定阶段进入社会,是第一个分叉路口。

高校的就业市场有两条路,一条是做研究,一条是做行政。

如今的高校就业形势,不比以前,随着大学的扩招,青年研究人员面临着饱和的局面。

位于东部沿海的高等学校,由于地域原因,经济发达,生活便利,自然能够吸引大批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整体较内陆和西部地区更为强势。因此,给青年研究人员的待遇,往往并不理想,他们要的人才,是已经做出一定成果的研究人员。这也决定了,青年人才进入学校,要熬很久才能出头。西部内陆的高校,由于经济社会原因,想要吸引人才,往往只能靠待遇。由于青年人才较少选择,因此,进入不久,便有独自挑大梁的机会。

学校层次越高,议价权也越高,道理是一样的。进入985的博士,往往只能在组里打工。但是,进入普通,双非学校的青年人才,往往能得到比985高校更好的资源和更打的重视。

行政人员,也是如此。如果选择了高校从业搞研究,要考量的,便是自己的学术能力。能力强,就可以去东部沿海的高校,就可以去层次高得高校,科研能力稍微差一点,更建议去西部和内陆的高校,更建议去层次不那么高的学校。

大学的青年教师,在西部和内陆,虽然比起东部、高层次学校并不响亮,但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相当之高。

而行政人员要考量的是不同的因素,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出政绩的能力。能力强,建议去东部沿海,或者高层次学校。判断原则相同,不再赘述。

是进入高校,还是进入社会,第一个分岔路口的另一端,是进入社会。读书到一定阶段,上社会就业。

到这里,路又分成了两条,第二个分岔路口,是去创业或参与创业,还是不去创业。

创业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变现。社会资源又分为三个维度。

本身属于自己的实力,如学识、学习能力、颜值、社交能家庭支援,这是第一种社会资源,是别人拿不走的。如何利用自己敏锐的判断,和过去积累的知识,找到能够挣钱的领域,如何利甲自己的组织能力,去发现,去团结品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如何根据瞬息万变的商海信息,去及时调整策略,这都需要自身的素质。

自己拓展的人脉和圈子,这是第二种社会资源,是需要青年人去自己争取的,有创业想法,可以利用家里的资源,也可以先去对应的公司努力工作,虽然最终目的是创业,但是工作的时间内,一方面能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了解行业,另一方面,工作中会接触到许多的人,利用自身拿不走的资源,去结实并让事业有成的人信任自己,提供帮助,不得不察。

政策风口,地方产业链,这是第三种社会资源。比如,某个市政府支持青年创业,给了免税的额度,甚至给出场地,但隔壁的市没有,这是政策风口。合肥市适合高新技术创业,武汉市适合物流创业,北京市适合金融创业,杭州市适合媒体创业,是因为这些地方,富集了成熟的产业链,各种社会资源因为富集,会更便宜,能够有效降低创业成本。

创业的上限,看不到,在中央号召的新工业革命前提下,做多大,主任我估计不出来。赔多少,主任我也不知道,三年挺过去,公司才算立足,这其中的煎熬和困苦,以及巨大风险,就算是在双创的政策支持下,对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也是鬼门关。

参与创业,本质和创业相同,都是既有资源的变现,只是不当老大,当起了创始人合伙人。不再重复。

如果不想创业,就到了第二个分叉路口的另一端。就业。第二个分叉路口后面,依旧是个岔路,是去体制内,还是去企业。

体制内就业,职业都叫公务员,哈尔滨市税务局的同志是公务员,河北省赵县教育局的同志是公务员,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是公务员,广东省梅州市政法委的同志也是公务员。

系统,大致可以按照所有权力的种类,分为核心部门,办事部门,和闲差部门。地区,可以按照我国的地理位置,分为东南沿海,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县域,乡村和特殊单位六种。层级,可以按照我国行政体制分为中 央,省,市,县,乡五级。都叫公务员,位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系统,便有不同的收入和不同的工作环境。更有不同的政治前途。

体制内情况纷繁复杂,抓住主要矛盾,很多的问题就很好解决,统筹两个关干个人生活的主要问题去考量该去哪里,迎刃而解。

对没有家庭背景的普通人,第一个考量是前途,第二个是收入。

政治前途,大致根据层次分类,不考虑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差别,单位层级越高,退休的时候,能够达到的级别就越高,在乡镇干一辈子,能够达到正科级,就算不错。在省里,到了副处的人不在少数。

在同一个层级内,越靠近权力部门,前途自然越好。常委部门的出路当然比科技局要广。

政治前途固然要考虑,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地域的单位,收入差别很大。北京的公务员一个月到手大致8500,上海市的公务员一年能到手差不多15万左右,在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公务员一年能拿到差不多20万,而深圳市的公务员可以到39万,但到了河南省的地级市,工资可能只有不到4000元。

总体来水,财政情况越好的地方,工资就越高,结合当地房价,和家庭情况,要去什么地方为人民服务便有了大致的答案。

体制就业,上限下限的差别没那么大,拿职级工资,旱涝保收抗风险同时,也就意味着没什么赚钱的希望,过的不至于清贫,但是也富不了。体制的发展,在政府机关里,只能是逐步升迁,抓住机会成为领导,能获得为老百姓办事的满足感。

在事业单位,部分是朝九晚五,好处在于有时间顾家,部分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也比较忙碌,但社会地位较高。

但有两个例外,第一是政策上的侧重地区,假如援疆有侧重,在政治前途上,就平地高一级,第二是家里资源不错,建议在故乡为人民服务。

第三个分叉路口的另一端,是去企业就业。这里分出了最后的岔路,是去国企就业,还是去私企就业。国企的招聘往往只有校招,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差别较大。如何选择的考量,却和体制大致相同,只抓 一个主要矛盾。

唯一要考量的因素,是收入。总体来说,收入比体制高,但上限不如民营企业。稳定性强于民营企业,却又不如体制。政治前途有,但比较少有被提拔入士,为人民服务的机遇,自然没有体制内多。

如果厌恶风险,只追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又不喜欢清贫,想要有品质的生活,国企就业最为推荐。

民营企业就业,上限极高,但是下限极低,不同的公司和岗位,底薪提成都有区别,总体来说,是所有选择中,最有可能挣大钱的,但也伴随着高风险,风险来自于所在政策的风口,行业的发展,所在公司的运营,自我实力的发挥,以及到龄优化的危险。

政策风口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这些新动能无一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

历史给我们昭示了真理,荒流总有前进的方向,人民用血肉给历史的荒流指出了方向。每一代投身到荒流中的青年,都成长为了巨人。

惟愿,你能够摆脱苦郁,永立潮头。

精选留言 马黎明Soptiko®FCCO®眼镜 446
历史的进程,螺旋上升,匍匐前进,2001年离开大学,本意进入国企,已入职,仍受不了看得到的未来,同科室大叔一杯茶一张报纸,转战民企,前三年全年无休,五年干到总经理,第七年开始自主谋生,风雨飘摇的五年,没日没夜,熬过10年,才敢谈创业,个中艰辛,第一,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第二,切不贪图及时行乐,而是明确延迟满足,第三,认知的提升是接纳自己的不足而立即行动,第四,讨得一个智商在自己之上的老婆,而自己要有比较好的情商,即婚姻的本质是付出,无条件的付出,第五,如主任所说做到三个有利干,切不要走捷径,否则就是还回去,迟早的事,最后,离开家乡到陌生城市打拼,需要运气,运气的本质还是利他! 一滴水 凸31
看来房地产的泡沫五年后还是要爆啊 求实处 作者 313
房地产不存在泡沫,这点要注意... Stone 凸39
主任辛苦了,认真学习中 请问主任对年轻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怎么看 求实处作者 凸177
做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大有前途。 73 主任说的是道,是规律和大势。你我后辈要在懂道的基础上掌握术,这样才能把规律和方法结合起来。 汀 174
青年持钢枪保家卫国,中壮年持笔保一方百姓,老年持青卷教的有用之才,乃人生=大理相。者已完成一又二分之一。艰苦偏远服役已完成,博士在读,希望自己在学中干,干中学,早日完成学业。俯仰天地间,无愧初心。 zxn 60
必须留言,读了叶处的文章,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在河南郑州所辖县市机关工作。年轻公务员一年收入在7万左右,9000多的房价,除了配套不如大城市,幸福感还是不错的啊 求实处作者 凸145
择一城如嫁一人 阿朵朵 凸85
等了4个月了主任终于等到到了谢谢主任! 求实处作者 132
忙,终于写完了。是我该谢谢读者朋友的支持与耐心。 姑射山下的信徒 凸24
冒昧的问一句,如果放水进股市,国家会支持哪些行业? 求实处作者 凸102
其实这是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家会不会放水进股市,第二个问题是国家会支持哪些行业,第三个问题是国家会支持哪几只股票。第一个个,主任我不太喜欢回答股市的问题,如果强答的话,现在就有水流向股市,基金经理偏爱的那些就是,第二个主任我在文章中回答了,第三个的话…… 梁仕东 23
谢谢主任的长篇文章,终于等到了,对干一个准备回国的留学生来说,实在太宝贵了。谢谢主任的文章! 求实处作者 84
留学生要多讲中国故事,主任我在青年择业第一篇就反复强调过了 之远 76
已截图,我们当好基层的星星之火,请主任放心! 求实处作者 83
同志,不负人民。 之远 凸61
前进,达瓦里希! Will_Vandom 82
年纪渐长,迷茫不减,这篇真的很真诚,谢谢主任。 求实处作者 凸71
您别客气。早点休息。 Tigris.R 20
叶处,想问一下像高校教务处和保卫处这种部门的管理人员算是走高校行政岗吗? 求实处作者 凸73
算,这就要看个人操作,个人能力,家庭资源。做得好是可以调团委的。 石头 61
这篇文章含金量太高了,宏观微观都涉及了,主任多年深厚的工作和学识积累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能看到的青年读者有福。可惜我看到的太晚了,有的自己也悟到了,但是太晚了!我年轻时候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指点该多好。 沈新迁 凸60
感谢叶处!第一时间付费对号入座,本来选的是第一条路,一路研究读到博士,中间考虑过各种岔路,科研,行政,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最后兜兜转转到了披着国企外衣的民企,好在一直坚持本专业,也算是等来了风口的猪,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做些有助于行业发展的事情,小我是收入还算不错,大我也算能勉强靠的上叶处的"三个有利于"。不忘初心,为国为民为自己 嘟嘟嘟嘟嘟 凸60
今年刚满22,看了主任这篇文章,受益良多,谢谢主任 求实处作者 凸46
别客气。 马冰 28
感谢主任的心血!一直以来收货颇多,请问国家电网这样一家企业在未来的定位会是怎么样呢? 求实处作者 D57
好单位,如果是世家的话就是另外一种思路了

3.7. 基于历史的几个国际政治基本判断

建立在过去历史上的几个国际政治基本判断

原创 叶立华 香山劳大校史办公室 20201119

忧患意识,是深刻于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无数次转危为安的精神锁钥,是中华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明中,脱颖而出,延续至今的不竭动力源泉。

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

明清以来,天朝上国,春秋大梦,心态闭塞,难以跟上世界潮流,在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美洲发现以来,财富的迅速积累,科技的蓬勃发展,被一一错过,最终,到了如梦似幻的一八四零,广州一声炮响,惊醒了三千年大梦。不平等条约雪片般飞来,领土割让,主权丧失,丧权辱国的清政府,甘当买办走狗,对内反动统治,对外屈膝投降。

但中国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各个阶级的英雄豪杰愤然而起,披肝沥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社会活动,直到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红船建党,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无产阶级领导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建设窗口。

但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们融入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武装力量对我们赖以维生的航线的保护能力,严重不足。

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共和党在全美取得2020年美国大选的非全面胜利,标志着特朗普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美国形成了巨大的气候。所以说是非全面胜利,是总统大选上,共和党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美国的均势,让美国总统大选的选举结果,堂握在了一小摄人的手里。几万票就能左右天平胜负手,加上违背统计学规律,这样的选举结果是不是真的,都不好说。

几合一的大选,那么多选票,什么其他议员的选项都没填,只选一个拜登。民主党这样的胜利,属实有趣。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放到参议院,众议院,美国各个州,各个州的两院的时候,情况变得有趣了起来。试看美国的共和党州长们,哪一个不是靠着比特朗普更特朗普,获得选票的呢?共和党控制两院的三十多个州,哪一个议员不是靠着极端贯彻特朗普的政治主张,获得选民支持的呢?美国参众两院的在职议员,又有哪一个,不是靠着坚定支持特朗普的路线,让自己焕发政治生命的呢?

民主党能利用关键州的空子,但无力在全美制造空子。三十多个州的参众两院,被共和党全面控制。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净聚起了美国的主要力量,这更说明了一个问题,特朗普的施政纲领,将贯彻于整个未来十年。

三句话不离CHINA,蛮横的认为中国从美国偷到了发展的成果,这就是美国大多数选民的真实写照。

有什么样子的群众,就有什么样子的政府,美国政府在未来十年中,必然对遏制中国投入更大的力量。

随着中国常规武装力量的逐步强大,新加坡,这亚洲霸主皇冠上的明珠,已经出现了倒戈的趋势。澳大利亚,新西兰,五眼联盟的成员,开始识时务者为俊杰。东盟十国,韩国日本,更是放下了二十年的架子,加入了RCEP。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我们清醒的中华儿女,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我们可以靠混乱制造既定事实,但我们不能靠混乱保卫胜利。

在此,主任我,对世界局势的变化提出如如下论断:

首先,未来十年,世界安全形势会开始恶化。

苏联解体后的发展红利,已经被中美两国吞噬殆尽,想要进一步发展,如果新动能不能在未来十年内做出,科学技术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就要涉及到争夺资源。

这是我们未来十年要面对的局面,在过去三十年里,没有享受到发展红利的国家,早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

那些享受了十几年红利就开始疲软的国家,就是前车。事情最开始是从中东起来的,增长乏力的中东,从突尼斯燃起了颜色革命的熊熊烈火,蔓延到了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紧随其后,火焰向着南美肆虐,墨西哥的毒贩,委内瑞拉的两个政府,以及不堪一击的巴西。如今,这火焰烧到了非洲发展的明珠,埃塞俄比亚的内战爆发了。

在急剧恶化的世界安全环境下,美国人不得不因为内政而收缩,他们留下的战略空间,属于那些国内有矛盾,但尚有输出能力的地缘强国,以色列,土耳其,俄罗斯,伊朗,摩拳擦掌。世界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以弱国 的自爆和地区强国的扩张为主旋律。

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对于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人退出的秩序,我们必须要填补,上海合作组织的曙光照到了东亚。真理和贸易规则,只存在与坦克和军舰能开到的地方。

其次,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会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透明的方向为主。

谁都知道,非洲人民过不上美国人民的好生活,不是现如今生产不发达的问题。

现如今的生产力,远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分配规则的问题,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经济链条中获得的收益最少。生产多而收入少,有效需求就会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换句话说就是生产的过剩。

新冠肺炎的出现,客观起到了消灭财富的作用,也让危机的爆发获得了延缓。

在世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全球性的大规模暴雷,获得延缓窗口的各国政府无一不会引导着水向特定池子中套涌。有效需求不足,刻意制造一个池子,就能引导资金向着池子里走,而不是大水漫灌,大水漫灌的后果是各行各业的生产持续增长,这会进一步导致需求的相对不足。而水向着一个池子里走,只会导致个别行业的生产过剩,这就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定向暴雷的出口。让风险变得可控。

所以,一个一个的盘被推高后,先进去的还能吃肉,同时诞生造富神话。这些造富神话,反过来可以作为典型,给底层希望,起到缓解社会压力的作用。

后进去的只能接盘。

这是未来五年,我们要面对的局面。在过去十几年里,没有享受发展红利的国家,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出现在韩国日本到拉丁美洲的杀猪盘,主任我不再举例。

第三,未来五年,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国内环境的变化,就是破局和适应的变化。

未来五年,对外,面对一个只有靠坦克和军舰才能生存的安全环境,我们将逐步加强决战型海军的建设,同时,为了因对美国可能出现的战略风险,我们必将并加大核武库建设的力度。这是听不懂道义,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能听懂的唯一语言。

对内,我们将建设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奔逃的外资,扶持本地真正做实业,而不是割韭菜的企业。在适当放水的同时,我们也会着重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办?

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时代融合,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我们的机会,就在其中。

国家破局的地方,在于做出新动能,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这些新动能无一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就算有放水的预期,也是在新时代辩证的放水。外部环境如此,一旦无脑出水,只会让外国资本下次砍向我们的镰刀更加锋利。

新动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而科学上的进步,离不开高校真正搞研究,别人做个高分子A出来,你转头做个高分子B,又做个高分子C,这不叫搞研究,这叫水论文骗经费,欺世盗名。未来五年内,躺着舒舒服服水论文,还有一点前途,顶多是天黑前的晚霞。

下一次的福袋,将出现在不那么舒服的地方,也就是真正的研究,和产学研结合。

真正的研究,立足点在于强基计划提到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在这些领域做出的成果,要么关平国计民生,要么关平民族未来。真正的研究,板凳坐的十年冷,但文章,一定不写一包空。实打实的科学突破,实打实的产业财能,以及实打实的中国人文,这才是未来的方向。

产学研的结合,主任我想在这里,重点说一下美的集团,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解决的都是核心技术的问题,核心技术的问题不好解决,美的集团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踏踏实实做公关。整天搞花里胡哨的,没有前途。

为了达成做出新动能的目的,深耕本领域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美的、比亚迪、TCL、中铁、中建、中车、宝钢、携程,上海建工,以及真正做研究的大学,如,北航、哈工大,西北工大、国防科大、湖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电子科大、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会接到一个又一个的福袋,忘命投身于这些领域的同志,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读者朋友,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正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请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你正在准备高考,家境优厚,可以多关注基础学科,搞搞科研的突破。家境一般,请往主任我讲的那些企业相关的研发部门凑。如果你准备就业,也可以关注上面的企业。如果你考虑跳槽,请往国家大方向需要的地方去吧。

茨威格的《断头皇后》中讲,生命中的一切馈赠,都已暗自标好价格。轻装上阵,不是什么坏事。

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有你的一份贡献。也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你的一份蛋糕。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